流言的源頭是本土豪紳,他們不能容忍這家工廠在自己眼皮底下運轉(zhuǎn),盡管官府的協(xié)調(diào)早已宣告雙方和解,并找到一條看似可行的方案,但勢力龐大的鄉(xiāng)紳都是氣量狹小的“地頭蛇”,流言蜚語一刻不曾停止,反而變本加厲。于是人們便聽到這樣的傳話,“保興廠曾用童男童女祭廠”,“面粉太白、太細(xì),一定摻了什么東西,吃了必定生脖,某地傳出男女老少中毒的消息,原因就是吃了這種機(jī)器磨出來的面粉。思想愚昧的百姓輕易被煞有介事的傳言嚇住,他們寧愿多花幾文錢購買石磨坊產(chǎn)的面粉,也不想觸碰“洋機(jī)器吐出來的毒粉”。
鄉(xiāng)人唯恐避之不及,即便降價沽售,問津者少之又少。保興面粉廠開工伊始便遭遇如此劫難,實在超乎榮宗敬與榮德生的想象。榮宗敬詳查事因,認(rèn)為當(dāng)務(wù)之急,乃是迅速打消市場的顧慮,一旦百姓在心理上接受“便宜又精細(xì)”的面粉,流言不攻自破,銷路自然大開。
榮宗敬派人走訪無錫街巷的面館、面店、點心鋪,向這些面粉大戶許諾:先試用,后付款,不滿意,不收錢,每包面粉回扣5分錢。此舉巧妙抓住商家唯利是圖的心理,在猶豫不決之際許以薄利,并用小動物做實驗,推翻“有毒”謠言。商家紛紛試用,待食客用餐完畢告知面粉出自保興。如此,一傳十,十傳百,保興面粉廠“毒粉”傳言冰消瓦解,本地市場銷路大開。
隨后,為打開廣闊的北方市場,榮宗敬物色到無錫鄉(xiāng)下一名24歲的年輕人,此人名叫王禹卿,自幼不喜讀書,對人情世故天生敏感諳熟,是個推銷奇才。王禹卿還有個兄弟,也是經(jīng)商高手,兄弟兩人曾在營口、煙臺、天津等地跑市場,對北方市場相當(dāng)熟悉。當(dāng)時他們在鄉(xiāng)下經(jīng)營一家麻油店,榮宗敬到店里拜訪,請王氏兄弟出山,在天津、營口、煙臺等地開設(shè)面粉批發(fā)處,沒過多久就在北方市場闖出名堂,人人都知無錫有家保興面粉廠產(chǎn)品不錯。
看到面粉廠起死回生,全廠上下信心倍增,唯有朱仲甫憂心忡忡。他并非實心經(jīng)商,眼看面粉廠接二連三遭遇波折,漸生退意。一次,朱仲甫對榮宗敬說:“此廠與我前途,似難發(fā)展,做慣了大差使,覺得乏味?!?/p>
年底盤點賬目,收支相抵,幾無分紅,心生倦怠的朱仲甫接到廣東厘金局同僚邀請,決心重返廣東,臨行前找榮德生商量: “粉廠的事我想交他人處理,我的股份出讓。如果你也覺得這里沒希望,可以到廣東任職,幫我料理雜事?!苯Y(jié)果,朱仲甫一個人跑到廣東上任去了。
朱仲甫是大股東,占了一半股份,他拆股撤出,資金實力大減,剛有起色的面粉廠面臨散伙之險。
日俄戰(zhàn)爭中的一家小廠
當(dāng)保興面粉廠的窘境輾轉(zhuǎn)傳入當(dāng)?shù)鼐拶Z祝蘭舫耳中的時候,他開始盤算接收這家工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