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音之地 一(3)

寫給海日汗的21封信 作者:席慕蓉


那是難以想象的瘋狂和暴烈的漩渦,眼見著圣地伊金霍洛(成陵)都被搗毀。當時伯速特部里的主祭者是諾爾吉德老人,他趁四下無人之際,把阿拉格蘇力德用毛氈包裹起來,然后再深埋在地下。十年動亂中,老人嚴守秘密,除他之外,沒有一個人知道蘇力德的去處。

老人自知來日無多,所以,最后,他還是告訴了自己的孩子仁慶。他還說,要耐心等待,等待可能會來到的安定歲月,到那時候,一定要把英雄的蘇力德重新矗立起來,同時萬萬不可荒廢了祭祀的規(guī)矩。

老人有一位出色的好兒子!

“文革”之后,仁慶先生遵照父親的遺囑,果然找到了深埋在地下多年的蘇力德。

一九八三年,先是搭建了一座氈房供奉,然后這么多年以來,他都是節(jié)衣縮食,竭盡自己的精力與財力,建立了一座祭祀廳堂,并且逐年修繕,務期盡善盡美。

海日汗,我是在二○○七年的九月,見到了這一座祭祀廳堂的。

我必須坦白地告訴你,眼前這座建筑,用“祭祀廳堂”的標準來說,規(guī)模未免太小。如果有一群觀光客特意來參訪,那么,他們一定會非常失望。

但是,如果是一個帶著信仰的蒙古人前來,終于面對著屹立了八百年的英雄蘇力德的時候,他心里的震撼會有多強烈!

海日汗,我不會在這里向你展示阿拉格蘇力德的相片。因為,第一,這是不合規(guī)矩的行為。第二,八百年的風華與滄桑,更是遠遠超過了一張相片所能呈現(xiàn)的厚度和深度。

誰說歷史只是昨天的事,它明明就站立在我的眼前,就跳動在我的心中。

海日汗,我的心真是跳動得很厲害,那是一種帶著懼怕的敬意,又是一種帶著歡欣的孺慕……

原本只是歷史課本上的一個名字,但是,借著在風中微微飛揚的旗纓,借著我們祖先在《蒙古秘史》里留下的形容,借著伯速特部一代又一代維護下來的信仰,這個名字就有了生命,有了千古不滅的靈魂。

站立在原鄉(xiāng)大地之上,仰望著歷經(jīng)滄桑的英雄蘇力德,我仿佛聽見茫茫四野響起無數(shù)的呼喚和應答,所有的昨天都從四面八方奔赴前來,親切而又熱烈地進入我的心中。

我仿佛聽見年輕的神射手對著可汗宣誓:“我愿意永遠在可汗的面前為你做先鋒。我愿意為你橫渡兇惡的深水,我愿意為你沖碎前路上一切的障礙。”

我也仿佛聽見可汗喜悅的回答:“這樣難得的年輕勇士,請披起鎧甲,跨上駿馬,從今以后,以哲別之名,加入我的隊伍吧。”

“哲別”這個名字,譯成漢文,就是“箭鏃”,也就是一支箭的尖端那金屬的部分。然而,在烏審旗的伯速特部人說,“哲別”在蒙文里作為一個名字的真正的含義,應該是“勇往直前的離弦之箭”的意思。

勇往直前的離弦之箭!

海日汗,這是多么好聽的名字!英雄在這個名字里,以更清楚更鮮明的面貌來與我們相見,我們還怎么能說“歷史”都只是已經(jīng)消逝了的昨天?

海日汗,你是怎么想的呢?

祝福。

慕蓉 2009年5月17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