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是一二○一年,從那年之后,勇者哲別(者別)果然實現(xiàn)了他的承諾,為可汗做先鋒,征戰(zhàn)無數(shù),成為締造蒙古帝國的元勛之一。
而到了一二一九年,可汗率二十萬大軍西征花剌子模,哲別更是最先鋒,為大軍橫刀斷水,逢山開路,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復仇行動。
在一路追擊和搜索敵蹤之后,他和另外一位將軍速不臺,還率領了一小部分的軍隊繼續(xù)北進,用了三年的時間,走了大約五千公里的行程,打通了高加索,橫掃了欽察,再擊潰了南俄羅斯的聯(lián)軍,完成了戰(zhàn)略偵察的任務。
可是,英雄再無敵,卻敵不過命運的無常。
在凱旋回國的路上,哲別將軍卻因病而辭世了。蒙古帝國迎回來的是他的鞍上空空的戰(zhàn)馬,以及由他的部族也是部下的伯速特人所帶回來的戰(zhàn)旗,哲別大將軍的“阿拉格蘇力德”(蒼纓蘇力德)。那年是一二二四年。
“蘇力德”譯成漢文,學者是用“纛”這個字作為代表的。
海日汗,在此,也許要先請你看兩張圖,一張是二○○六年,在烏蘭巴托慶祝大蒙古國八百年時展示的“查干蘇力德”(白纛)。
這九腳白旄纛(又稱九鼎白旗)是大蒙古國的國旗,象征國家的安定與平和。
再請你看另外一張圖,是在阿拉善盟遇見的巖畫(年代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剛發(fā)現(xiàn),還沒經(jīng)過專家的鑒定)。這上面有兩位戰(zhàn)士騎在馬上,舉著“蘇力德”。
雖然巖畫上的旗纓并沒有涂成黑色,不過,蒙古人征戰(zhàn)之時,所舉的一定是“哈喇蘇力德”(黑纛),也就是象征軍威的軍旗。
成吉思可汗有他自己的“鎮(zhèn)遠黑纛”,每一位將軍也都有自己的戰(zhàn)旗,哲別大將軍的戰(zhàn)旗,蒙文稱作“阿拉格蘇力德”。
在我們古老的薩滿教信仰里,英雄死后,靈魂不滅,成為他的部族的保護神。而那永恒不滅的英靈,就盤桓在他的蘇力德之上。
哲別將軍的阿拉格蘇力德,幾百年來,也歷經(jīng)滄桑。
原本是供奉在大蒙古帝國的廟堂之上,到了元朝傾覆、帝國飄搖之際,也是供奉在北元可汗的一代又一代的朝廷里,一直到了最后的一位可汗林丹汗在位的時候,備受后金的壓力,為了準備復國的武力,整個朝廷往西向青海出發(fā),行動開始的那年是一六二七年。
經(jīng)過鄂爾多斯高原,后面的追兵已經(jīng)逼近。一六三四年,為了斷后,就把英雄后裔伯速特部這一支隊伍留在烏審旗,從此,他們所供奉的哲別大將軍的軍旗也就留在烏審旗了。
即使最后林丹駕崩于甘肅(一說青海),可敦(皇后)攜皇子降于清,伯速特部眾仍然隱身存活于烏審旗,或農(nóng)或牧,或者從事任何可以營生的行業(yè),從明到清到民國一直到今天,默默地生活,默默地傳延著后代,卻代代都不曾忘記,要依著祖先傳下來的規(guī)矩來供奉和祭祀阿拉格蘇力德,因為那是英雄的靈魂所屬的永恒居所。
縱使百般艱難,對阿拉格蘇力德的祭祀,幾百年來都沒有停止過,一直到遇上了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