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門是拆還是保 (2)

拾年 作者:王軍


北京的古城保護就應該多做做這種“舒經(jīng)活血”的實事,撣去塵埃、重現(xiàn)光彩是需要投入的,這自然是政府的責任,可目前卻是把錢先花到開馬路上面去了。

在鮮魚口、大柵欄內開路,據(jù)稱是為了讓出前門大街作步行街。但能不能找到一種辦法,既能保持前門大街的商業(yè)氣氛,又無須使保護區(qū)傷筋動骨呢?國際成功的經(jīng)驗是:限制小汽車,發(fā)展“步行+公交”。比如,法國的波爾多近年建成先進的城市輕軌系統(tǒng),大家就不再開車出行了,整個古城成為步行者的天堂,商業(yè)迅速繁榮,快速高效的公交又滿足了出行需要;巴黎的地鐵及地面公交四通八達,使其古老的瑪黑區(qū)無須為小汽車開路仍能保持小巷格局,并聚得人氣;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城市,哥倫比亞的波哥大,從1998年至2000年,僅用三年時間就建成世界上最先進的地面快速公交系統(tǒng),沒花多少錢就摘掉了“堵城”的帽子。

中世紀形成的城市,是步行者與馬車的尺度,街道窄、人口密度大。歐洲城市正是順應這個特點,通過發(fā)展“步行+公交”,走出了一條“雙贏”之路。這是北京應該借鑒的。北京作為高密度的中世紀古城,它的胡同、街巷體系同樣是適應“步行+公交”的胚子。

可是,眼下北京的傾向卻是向“汽車+快速路”的美國城市看齊,殊不知一旦選擇這種模式,城市就應該是低密度、大尺度的,而這正是北京所不具備的。美國的“汽車+快速路”模式因其浪費和非人性已備受詬病,北京在高密度城市環(huán)境下用此做法,已使得寬闊的城市道路,甚至包括未設紅綠燈的快速環(huán)線,出現(xiàn)嚴重擁堵,教訓亟須總結。這種開大馬路的方式,不僅耗資甚巨,還拆掉了城市里大量簡單就業(yè)的場所,對社會生態(tài)的負面影響是全方位的。

基于這種認識,前門商業(yè)區(qū)又該作何選擇呢?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地方是既要“步行+公交”又要“汽車+快速路”,而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城市是把這兩者占全而取得成功的。從北京已有的實踐來看,我們也得不出這個結論。

2004年12月26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