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玩劣任性對母親“不順”外,在婚姻家庭方面,蔣也自感對母親“不孝”。蔣介石15歲時,在母親的安排下,與大自己5歲的毛福梅結(jié)婚。蔣母之所以要讓蔣“早為完娶”,主要基于蔣氏家族“門祚式微”的考慮。 蔣介石的祖父輩有兄弟三人,其中一房“斷子”,一房“絕孫”。蔣介石祖父一支雖然傳承下來,但也人丁不旺。蔣介石有一同父異母的哥哥蔣介卿,還有一同父同母的弟弟蔣瑞青。但哥哥過繼給了堂伯父,弟弟4歲就夭折了。蔣介石自稱“中正獨奉玉表公(祖父)祭祀”。也就是說,蔣介石是其祖父、父親唯一的香火傳人。蔣母讓他早為完娶,無疑希望早抱孫子,多抱孫子,使蔣家人丁興旺。但蔣毛婚后8年才生經(jīng)國,令盼孫心切的母親望眼欲穿。蔣稱:“幸于二十三歲時經(jīng)國產(chǎn)生,乃得含飴弄孫,稍寬其懷,余亦略得告慰于慈母矣?!?細析蔣的用語,“幸于”、“ 稍寬”、“ 略得”三詞,在在體現(xiàn)他這一問題上的微妙心態(tài)。
更令母親失望的是,經(jīng)國之后,毛氏再無生育。1915年納妾姚冶誠,亦無所出。蔣母十分寵愛小兒蔣瑞青。在小兒子死去21年之后,蔣母不僅為其冥婚,且為之立嗣。蔣母硬逼著蔣介石將唯一的兒子經(jīng)國過繼給死去的弟弟。蔣介石很不情愿,但“不忍重違母命,以傷骨肉之至情,不獲已,仍以長子經(jīng)國嗣之?!?蔣介石收養(yǎng)蔣緯國,也是無奈之下的選擇。因為將經(jīng)國過繼給弟弟后,只好收養(yǎng)緯國“以繼承我后”。
蔣母去世后,蔣雖再娶陳潔如和宋美齡,仍無生育。據(jù)陳潔如回憶,蔣因淋病而喪失了生育能力。 蔣介石1918年的日記中,有過治療淋病的記錄。 另據(jù)蔣介石日記載,宋美齡婚后有過一次小產(chǎn)。 筆者曾一度懷疑蔣日記中宋美齡小產(chǎn)記錄是否屬實。但據(jù)陳誠夫婦間私函,宋美齡有過兩次小產(chǎn),并稱宋美齡“望子心切”。 不管怎樣,后來三任夫人均無生育,對蔣而言,愧對妻妾可能還在其次,未能滿足其母親對門祚興旺的殷切期盼,才是他深懷歉疚的最大心結(jié),想必也是他在日記中一再“悔不孝罪大”的主要緣由。
蔣介石在1934年2月19日日記中寫道:“不能盡孝于親,為一生最大之恥辱,至今后悔毫已無及矣?!笔Y母墓旁有一對聯(lián),為蔣介石親撰。上聯(lián)為:“禍及賢慈當日頑?;谝淹怼保幌侣?lián)為:“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吊詭的是,蔣介石反復自譴“不孝”,反給人留下“至孝”的印象。
三 從孤兒寡母到孤家寡人
蔣父去世時,蔣母32歲。除9歲長子外,還有一個6歲的女兒和一個未滿周歲的小兒子。寡母獨自撫養(yǎng)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其艱難困苦不難想見。蔣介石日記中,屢屢回憶其幼年失怙后,孤兒寡母如何含辛茹苦,如何受人欺壓:
“時念余九歲喪父,……余之一生,可說自九歲起無一日不在孤苦伶仃孤寡無援之中過活”
“當胞弟瑞青殤后,家難頻作,家產(chǎn)行將被侵,先慈朝晚飲泣長嘆。決心上京訴怨控告,毫無難色。嗚呼!慈母之保家保子,其憂苦至此。回憶往事,不堪設想?!?/p>
值得注意的是,當蔣介石執(zhí)掌國民黨最高權(quán)力并以革命領(lǐng)袖自居以后,試圖追溯自己“革命思想之起源”,而孤兒寡母受人欺壓的童年往事,正好成為建構(gòu)自己革命思想起源的最佳素材:
余少年自先父歿后,即隨余先慈受社會劣紳之壓迫,貪吏之剝削,以過孤兒寡母之悲境。余憶自亡弟瑞清亡后,余兄介卿受惡訟與劣友之挑撥,思分亡弟之遺產(chǎn)不遂,幾至涉訟,而以訟詞恫嚇先慈。先慈朝夕惕勵,憂患備嘗,但毫不為其所動,以其已出繼于伯父,而且已經(jīng)分拆產(chǎn)業(yè),授其家室。余當時知胞兄不甘心,而又恐獲罪于先慈,乃以私書寄胞兄,屬其勿爭瑣屑,如余長大,必以全產(chǎn)交彼。惟此時勿使母親多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