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清王朝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了頂峰,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之大成,滿洲貴族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度,削除了相權,這就更加強化了皇帝決策的獨斷性。這種體制就決定了它的官僚政治體制只能是一個因循、茍且、敷衍、毫無創(chuàng)造力的惰性運轉的官僚機構。封建官場的金科玉律即是“多磕頭,少說話”。由于這種封建官僚政治體制沒有遏制腐敗的有效機制,乾隆以后,貪污案件層出不窮。嘉慶四年(1799年),軍機大臣和珅的財產被抄沒入官,按銀折合,竟達四億兩,可抵清廷十五年的財政收入,故當時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諺。整個吏治腐敗程度,難以想象。
清朝統(tǒng)治大廈內部潰爛的同時,外部力量也不斷對其進行沖擊。
英國殖民主義者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攫取暴利,向中國大肆傾銷殺人不見血的毒品——鴉片,從1800年到1820年20年間,英國每年向中國輸入的鴉片約有4 000箱,到1839年,達到35 000余箱。煙毒泛濫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災禍:由于鴉片輸入的逐年增多,改變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優(yōu)勢,致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清政府為緩解財政困難,大搞賣官鬻爵,僅1843~1850年間,各省報捐人數(shù)即達6 200多人,凡事“非賄不達,非賄不行”。各級官吏吸食鴉片,不僅將這筆巨大的耗費用各種手段轉嫁到農民、手工業(yè)者身上,而且由于鴉片走私行賄,清朝官吏貪污受賄成風,吏治更加腐敗。此外,鴉片吸食者由統(tǒng)治階級及其依附階層迅速擴大到社會下層。黃爵滋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奏折中說:
其初不過紈绔子弟,習為浮靡,尚知斂戢(jí),嗣后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yōu)吏,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購買煙具,為食日中。
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毒害是巨大的,它不僅毒害了人們的身心,摧毀了社會生產力,而且也泯滅了他們的良知,種種罪惡由此而生。煙毒泛濫成為當時最難醫(yī)治的社會公害。下層人民大眾的反抗斗爭連綿不斷,嘉慶元年(1796年)北方爆發(fā)的白蓮教大起義,烽火燃遍湖北、四川、河南、甘肅、陜西五省,堅持斗爭長達九年之久;嘉慶十八年九月,由林清率領的一支天理教起義軍一度攻入紫禁城,在隆宗門一帶與清軍激戰(zhàn),震撼了最高統(tǒng)治者的殿堂;在南方,天地會領導的反清斗爭也在持續(xù)進行。這些起義雖然先后被鎮(zhèn)壓下去,但他們的斗爭,都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tǒng)治,使大清帝國陷入危機。龔自珍曾深刻指出:當時的封建社會已是“日亡將夕,悲風驟至”,處于“大亂”將起的“衰世”。
上述情況表明,清朝建國后的200多年間,始終將自己置于“天朝上國”的位置,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隔離于世界大潮之外,沒有放眼看世界、關注世界局勢的變化,沒有為自己尋求一條新的出路,而是延續(xù)一條封建舊王朝由盛而衰的老路,逐漸走向了盡頭,致使中國遠遠地落在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后面。落后就要挨打,衰弱的中國變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競相侵略的對象。
19世紀初葉的清王朝,是一個偉大而繁榮的帝國,到了19世紀末,清王朝進入了衰敗的最后階段。我們知道,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盛極必衰,否極泰來,這個過程在歷史中不斷地反復重演。19世紀的中國,正是進入了這樣一個衰落的時期。統(tǒng)治中國的最后一個王朝在做最后的垂死掙扎。它之所以能夠茍延殘喘地度過19世紀,可以說是一個奇跡。這個奇跡的發(fā)生,是由少數(shù)杰出的人物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的,這其中,就有本書的主人公——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