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處偏遠,遠離全國文化中心,又與文化發(fā)達的江浙地區(qū)很少往來,遠比中原及東南地區(qū)落后,湖南的知識分子思想也偏于保守,不容易接受外部思想的影響。湖南的這種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歷史狀況,造成了湖南學術界的兩個顯著特點:
一是程朱理學一直居于統(tǒng)治地位。早在理學興起和形成的宋代,其就對湖南的思想學術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周敦頤(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的老師)就是湖南道州人。北宋初年,當時全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岳麓書院就建在長沙;南宋時,作為理學家的張浚、張栻父子又在長沙創(chuàng)建了另一個書院——城南書院。城南書院也是湖南最有名氣的兩大書院之一。大理學家朱熹和張栻都曾在這兩個書院講學,弟子達千人。清代乾嘉以來,這兩大書院的山長(老師)都是習宋明理學的。我們所熟知的中國清代著名人物曾國藩、胡林翼、郭嵩燾,劉蓉、劉長佑、曾國荃等,包括本書的主人公——左宗棠,都曾在這里學習過。他們之中,有的是在岳麓書院學習過,有的是從城南書院畢業(yè)。道光年間的山長(山長是歷代對書院講學者的稱謂。五代蔣維東隱居衡山講學時,受業(yè)者稱之為山長。宋代將南唐在廬山白鹿洞所建國學,改成白鹿洞書院,作為藏書講學之所。元代于各路、州、府都設書院,設山長。明清沿襲元制,乾隆時曾一度改稱院長,清末仍叫山長。廢除科舉之后,書院改稱學校,山長的稱呼廢止)歐陽厚鈞、賀熙齡等人,就是直接向他們傳道授業(yè)的老師。盡管乾嘉以來漢學風行海內,可是對湖南的影響不大,程朱理學在這里的統(tǒng)治地位沒有動搖。
二是學者面向現(xiàn)實,注重研究有用的學問和社會實際問題。他們把倡導理學作為一種拯救危機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準繩,而不是陷入空談“義理”、“性命”的思想牢籠中,這與傳統(tǒng)宋明理學只限于空談窮理盡心有重大的區(qū)別。正如唐鑒所說:“內期立身,外期輔世”,“守道救時,要躬實踐,發(fā)為事功,期于輔政”,這樣,在“宋學”營壘中,也涌現(xiàn)出一批既以“程朱為宗”,又以“拯時”、“經世”為志的地主士大夫。古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學用結合的優(yōu)良學風和治學傳統(tǒng)即為經世致用。盡管隨著時代的變化發(fā)展,在不同歷史時期其內涵和特征不盡相同,但大體上總以關心社會政治、匡時濟世、講求實際為主旨,即把學術研究與社會現(xiàn)實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傳統(tǒng)儒學直接、有效地為現(xiàn)實服務。它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也是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古代,學者將“經世致用”作為經邦治國的一種指導思想。戰(zhàn)國時,七雄爭霸,社會大變動,于是有才學的知識分子都積極奔走,到處游說,為各國君主出謀劃策,把他們的知識運用于現(xiàn)實政治。同時,為了總結經驗,為后人提供歷史的殷鑒,他們著書立說,“古者儒墨諸家,其所著書,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為名用,蓋未有空言無事實者也”。這種“經世”精神,在中國歷史上延續(xù)下來,一直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