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他塑造的人物,大都是“靜觀默察”的成果。在他所接觸的人中,確有一個以打短工為生并曾當(dāng)過小偷的阿桂,那是阿Q的原型。魯迅對阿桂等人物原型,是經(jīng)過“靜觀默察,爛熟于心”了的。但“阿Q的影像,在我的心目中似乎確已有了好幾年,卻一直并沒有寫出來的意思”,直到觀察與思考深入進“國民的魂靈”,這才拿起筆來,創(chuàng)造了能夠使許多人從中看到自己的典型。寫作途中,“到阿Q被捉時,做不下去了”,魯迅在給友人信中透露,“曾想裝作酒醉去打巡警,得一點牢監(jiān)里的經(jīng)驗”。這當(dāng)然只是一種心情的表白,卻也可見他對待觀察何等認真。
假使曹雪芹對“當(dāng)日所有之異樣女子”,不是從小起就進行了“半世親睹親聞”的觀察,對她們的“行止見識”,“或情或癡,或小才微善”,沒有“一一細考較去”,怎么可能“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塑造成功《紅樓夢》中一系列一顰一笑栩栩如生的鮮明形象。
僅以劉姥姥宴席上引發(fā)的一場笑為例——“上上下下都一齊哈哈大笑”,然而音容笑貌各有不同:湘云將“一口茶都噴出來”;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只叫‘哎喲’”;“寶玉滾到賈母懷里,賈母笑得摟著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著鳳姐兒,卻說不出話來”,薛姨媽“口里的茶噴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離了座,拉著她奶母,叫揉揉腸子”。若對這普通常見的生活情態(tài),未曾有過精細的觀察,恐怕難以描繪得如此活靈活現(xiàn)。
對賈寶玉,曹雪芹當(dāng)然更是觀察透徹、體貼入微——看得出那形象的原型,來自他非常熟悉的朋友,甚至其間糅合著他本人。一方面,他把觀察所得“實錄其事”,另一方面,又投注進了自己的理想:盡管還不完全理解,卻傾注著滿腔熱望。既嚴(yán)格遵從客觀實際,又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創(chuàng)造出了“今古未有之一人”。這一典型,可以說是天才作家之經(jīng)驗、觀察和想象高度凝聚的結(jié)晶。所以,脂硯齋說:“寶玉之為人,是我輩于書中見而知有此人,實未目曾親睹者……其囫圇不解之中實可解,可解之中又說不出理路。”雖然如此,曹雪芹畢竟“聽其囫圇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觸之心,審其癡妄委婉之意”,洞察其“于國于家無望”的實質(zhì),這才石破天驚,描繪成功這“古今無雙”的“絕代情癡”。
曹雪芹對生活與人物這樣的“看”,如千手千眼的觀世音,有大慈悲,大智慧,大法力,能洞察大千世界,透徹萬事萬物,普渡蕓蕓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