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思再
京劇改革家譚鑫培是中國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被梅蘭芳評為中國京劇的代表人。當此譚鑫培誕辰一百五十一周年之際,京城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隆重舉行了紀念匯演和學術研討活動。譚門的藝術香煙綿延迄今已達七代,被許多梨園界人士視為祥瑞之兆。京劇,命不該絕?
前清咸豐三年,從河南過山西的風塵古道上,吱吱呀呀地行進著幾輛獨輪推車,這是一個流動的小戲班,班主名叫譚志道。因為家鄉(xiāng)湖北江夏成了太平軍和官軍“拉鋸戰(zhàn)”的戰(zhàn)場,民不聊生,他們不得不離鄉(xiāng)背井,一路賣唱,巡回輾轉了將近一年,終于進入河北境內,最后在天津安頓下來。
譚志道原是票友,唱的是家鄉(xiāng)非常流行的花鼓調,后來下海成為楚調演員,主唱老旦,兼演老生。他的嗓音尖而麗,很像當?shù)匾环N喚作“叫天子”鳥兒的鳴聲,因此人稱“譚叫天”。譚叫天由津而京,搭皮黃戲班子,入程長庚的三慶班,并與這位“程大老板”合作演戲。他無疑是“花雅之爭”后期和京劇形成初期的一支生力軍。
◎譚鑫培:改革京劇唱腔第一人
譚鑫培是譚志道的獨生子,流轉到天津時,才六歲。他七八歲開始練功,隨父跑水陸碼頭,十一歲入天津金奎科班,十七歲拜在漢派老生余三勝的門下,其后長期在三慶班演武生,兼武行頭目,又拜一班主程長庚為師。光緒五年,即一八七九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結識了張二奎的學生孫春恒,看了他不少戲,受到很大啟發(fā)。譚鑫培得諸譚志道音樂天賦的遺傳,有“小叫天”之譽,他饒有興味地對老生唱腔進行了磨洗和改造。
“時尚黃腔喊似雷”,早期的京劇唱腔以高亢的氣勢為主,譚鑫培把直腔直調改得婉轉多姿。盡管我們今天聽起來,仍感到那么硬朗古簡,其遒勁程度無人堪匹,但那時卻被視為“頹靡”的“亡國之音”。原來,清朝末年,內亂外患頻仍,許多人認為應該呼喚抗爭治亂的“強音”,怎能一板一眼、慢條斯理地去玩味什么雅調呢?然而,韻味真是個迷人的東西,藝術的感召力是不可阻擋的。“國家興亡誰管得,滿城爭唱叫天兒”,這句詩就是那時京城社會的真實寫照。
光緒十六年,即一八九○年,譚鑫培四十四歲時,被選入清宮內廷戲班“升平署”,開始享受“內廷供奉”的殊遇。慈禧太后最愛點他的戲,“無譚不歡”。演畢,常賞以重金,還曾“親賜黃馬褂”。
京劇到了譚鑫培時代,完成了從草創(chuàng)到成熟的過渡,真正走上了藝術化的道路。他文武不擋,腹笥極寬,是老生藝術的集大成者,并為京劇舞臺語音的湖廣音規(guī)范奠定基礎,還拍攝了我國第一部戲曲電影《定軍山》。梅蘭芳后來評價道:譚鑫培(和楊小樓)代表了中國的京劇。
于是,一些商人就開始在“譚鑫培”三個字上做文章了。他們偽造譚鑫培的假唱片,行銷于市,導致謬種流傳。直到解放后,還有一些國家電臺以這些當年“勝利”、“物克多”公司出品的贗品為真,不時播放,弄得一些愛好者,對譚鑫培產(chǎn)生了是否“盛名之下,其實難符”的疑惑,真是冤哉枉也。當然,對于后人類似的評價,譚鑫培本人也應負一定的責任。大約在譚氏六十五歲左右之時,百代公司請譚鑫培灌第二批唱片,譚鑫培為使“肥水不外流”,就讓兒子譚嘉瑞操琴,司鼓也未請“老搭檔”擔任。結果,蹩腳的伴奏拖累了譚鑫培,使他的演唱水平未能發(fā)揮,使這批唱片大為減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