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謇:天地之大德曰生(2)

世道與人心 作者:余世存


張謇的考試之路并不順利。從十六歲錄取生員起,中經(jīng)十八歲、二十一歲、二十三歲、二十四歲、二十七歲前后五次赴江寧府應江南鄉(xiāng)試(俗稱南闈)均未中試。直至光緒十一年(1885)三十歲時,因?qū)O云錦官江寧府尹,子弟依例回避,張謇轉赴順天府鄉(xiāng)試(俗稱北闈),取中第二名舉人,俗稱“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他的名聲才漸漸在士林傳開,成為朝廷派系延攬的對象。清流派的翁同龢、潘祖蔭等人對張謇有提攜之意,“期許甚至”“薦而不中”,幾次誤把他人卷子認作張謇的而取中會元:張謇三十四歲應禮部會試不中;三十七歲赴會試,試卷為無錫孫叔和所冒,孫中而張落;三十八歲應會試,場中誤以陶世鳳卷為張謇卷,陶中會元而張落第;四十歲赴會試,試卷又被武進劉可毅所冒,劉中會元而張又落第。這情形頗類似高考或公務員考試,流水有心,落花無意。

從小考到大魁,先后二十六年。歲試、優(yōu)行試、錄科等十次(各處書院考試還不在其內(nèi)),加上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共二十二次,先后在考場中度過一百六十多天。此后,三十四歲、三十八歲、四十歲三次會試,也都沒有考中。屢屢敗北,使他一度灰心喪氣:“棲門海鳥,本無鐘鼓之心;伏櫪猿駒,久倦風塵之想”,但到頭來他還得拼搏于考場。北洋大臣李鴻章、張樹聲和吳長慶等人曾推薦他到朝中任事,他覺得自己功名未成而堅辭不受。張樹聲做總督時再次延請張謇前去任事,他仍然婉言謝絕,這就是他“南不拜張北不投李”的由來。

考場不果,他的人生就全為此功名之心充滿。四十一歲前他做了不少實事,跟朝中大臣、封疆大吏做事,但沒有考取功名總讓他覺得不能一展才華,“為國家伸眉,書生吐氣”。好在張謇懂得上進,他在考場上的挫折,不妨礙他在學業(yè)上的進步。光緒五年(1879)的三院會試之后,擔任副主考的總督沈葆楨,在病榻上曾托人傳話給他:“做文章不可只學《班書》,要著重看《史記》。”張謇因此下功夫鉆研太史公的著作,還學習《管子》《晏子》等歷代著作,大量閱讀明、清地方志書,日積月累,博聞強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多次落第,引起不少人的同情。工部尚書、光緒帝的師傅,跟他的南通只有長江相隔的常熟人翁同龢等人想讓張謇管國子監(jiān)南學,對他說:“南學的諸生愿為你捐納學正官,留管學事?!蹦菚r他年已四十,考進士屢汰不中,以后有沒有希望很難說,有此機會對別人可謂求之不得,但他仍“峻詞以拒”。這種局面終因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辰設恩科會試有了改變,張謇多了一次機會,而翁同龢要讓張謇過關的心思幾乎“志在必得”。這跟當代的高考一樣說明人才闖關的偶然和僥幸。

光緒二十年(1894),張謇奉父命再次進京參加禮部恩科會試。他在二月的禮部會試中考中第六十名貢士,在三月的禮部復試時中一等第十名,“初定十一,常熟師改第十”;在四月殿試時,張謇的“常熟師”翁同龢命收卷官坐候張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評閱后,大加贊賞,提筆批了幾個大字:“文氣甚老,字亦雅,非常手也!”翁還做了其他閱卷大臣的工作,眾主考官經(jīng)過爭議,最后一致同意翁同龢的意見,將張謇列為第一名進士。在向光緒帝引見時,翁同龢特地介紹說:“張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睆堝赖弥幸患滓幻麪钤?,照清廷慣例,新科狀元張謇被欽授為六品翰林院修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