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為什么要“應(yīng)地而食”——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1、吃的最終目的是“求和”

飲食滋味 作者:徐文兵 著


  飲食的最終目的是“求和”,讓身心達到一種和的狀態(tài)。如果水土不服,身體就容易出偏。就好像一個人走鋼絲繩,走不好他就容易往下掉……吃的最終目的是“求和”


  (1)要吃就吃常食


  本地方圓百里出產(chǎn)的食物前面講到了我們的飲食應(yīng)該遵循的一個原則是應(yīng)季而食,另外,《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異法方宜論》里談到,飲食還要講究應(yīng)地而食。

  所謂應(yīng)地而食,就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也就是說,每個地域的人都有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特點,你在某地生活,就得適應(yīng)當(dāng)?shù)氐沫h(huán)境。

  怎么適應(yīng)?就是吃本地方圓百里出產(chǎn)的東西,這才是我們的“常食”。當(dāng)然偶爾嘗嘗鮮、偷個腥也可以,但如果老是不以當(dāng)?shù)爻霎a(chǎn)的食物為自己的主食、常食的話,你的身體就容易出偏。

  飲食的最終目的是“求和”,讓身心達到一種和的狀態(tài)。如果水土不服,身體就容易出偏。就好像一個人走鋼絲繩,走不好他就容易往下掉,因此,走鋼絲繩的人需要時刻調(diào)整。


 ?。?)水土不服怎么辦


  所謂水土不服,就是人到了外地,吃了外地的東西,然后就會身體不舒服,嚴(yán)重的還會上吐下瀉。

  那怎么預(yù)防水土不服呢?去外地之后,在我們吃當(dāng)?shù)厮械臇|西之前,第一件事兒就是先要喝當(dāng)?shù)氐乃ㄒ矂e喝礦泉水,除非你一直喝礦泉水),把水煮開了,泡一杯當(dāng)?shù)禺a(chǎn)的茶。這叫先“上堂問禮,入鄉(xiāng)隨俗”,也叫先試試那兒的水土,這樣的話可以避免因水土不服而鬧病。

  如果你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水土不服的情況怎么處理?一是要少吃東西,另外要趕緊調(diào)整自己的消和化的功能。

  一般來講,北方人到南方最容易出現(xiàn)水土不服的情況,為什么?這主要是因為南方的濕氣比較大,而北方比較燥。

  現(xiàn)代人的水土不服是:不去外地,吃遍駐京辦。今天陜西大廈,明天河南大廈,吃得很爽。如果身體健康,吃完會不舒服;如果身體不健康,吃完就沒反應(yīng),于是再接著吃,不知不覺中,病根便被埋下了。


 ?。?)人,越吃新奇特的東西越耗元氣


  常食是什么?一個人出生在哪兒,或者久居在哪兒,就吃哪兒的日常飲食。吃常食對人體能量的消耗是最少的。

  人,越吃新奇特的東西,元氣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體會慣性運作,消耗就越小。

  不吃常食,就像總不回家,在外面找情人一樣,最后把自己消耗死。因此,要吃家常飯、吃常食,跟老婆在一起,俗話說,“丑妻近地家中寶”。

  一般來說,方圓百里的植物會養(yǎng)育出適合在此地生存的動物。比如我們在北京,因為北京是個內(nèi)陸城市,我們就要盡量少吃海鮮,要吃天上飛的、地下跑的,就是吃魚也要盡量吃淡水魚。

  為什么?海有一個自然的平衡系統(tǒng),生活在海邊兒的人,吹海風(fēng),聞海味兒,人自然就會想吃那些海產(chǎn)品。而我們內(nèi)陸的人,由于沒有那樣的消化環(huán)境,吃那些深海海鮮,聞不到那個味兒(沒有那個消化的環(huán)境),身體就容易出問題。

  再比如說你是北方人,你到了西藏,吃麥子(面粉)就不得勁兒,你必須吃當(dāng)?shù)爻霎a(chǎn)的青稞(青稞是禾本科大麥屬)、吃糌粑、吃酥油,你才覺得身體有力量。如果到了西藏,你還吃白米飯,然后不吃當(dāng)?shù)氐氖澄?,你的身體很快就會出現(xiàn)不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入鄉(xiāng)隨俗。

  在我的老家山西(屬高原地區(qū),境內(nèi)大部分地區(qū)海拔在1500米以上,比北京要高1000多米,所以它那兒的飲食習(xí)慣就和北京完全不一樣),吃的主食熱量就偏高。小米、北方的粘糕、莜面(莜面是我吃過的食物中熱量最高的)熱量都較高。我老家有句話叫“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意思就是吃完莜面可以走三十里路,吃完糕可以走四十里路。糕的特點是什么?吃到胃里特別不好消化,因為它是種軟食,就像我們吃的糯米糕。

  我父親是河南人,他到山西之后,我姥姥她們就蒸了糕來招待他(這是當(dāng)?shù)卮妥詈玫娘?,因為黃黏米的產(chǎn)量低,莜麥產(chǎn)量更低),因為之前他沒有見過這個糕,也吃不習(xí)慣,感覺糕在他嘴里越嚼越多,而且還咽不下去。總之,他看上去是極其痛苦地在吃。老家人說,外地人吃糕有個特點--越嚼越多。(吃糕不像吃米飯,纖維含量高;或者吃面條,嚼嚼就碎了,容易咽下去;糕是越嚼越筋道。)可當(dāng)?shù)厝瞬皇沁@樣,他們吃了糕之后會很高興(黍子是入心的)。

  在老家,如果有人過生日,中午家里就會蒸糕,意思是越來越高,年年高。這其實也暗含一種醫(yī)學(xué)道理--黍子是入心的,能讓你的心氣兒也逐漸變高。

  我有一次到了陜西,當(dāng)?shù)嘏笥颜埼页责⒚妗p⒆颖仁蜃宇w粒小,黏度不如黍子,但甜度更高,另外,稷子更抗旱。如果在播種時不下雨(農(nóng)民就是靠天吃飯,下雨了才能播種),其他作物就會錯過農(nóng)時,但是稷子不一樣,之后只要再下點兒雨,撒上種子,就能長。而且它的生長期特別短,四五個月就有收成,所以當(dāng)?shù)厝税佯⒆赢?dāng)成救命的東西(稷為百谷之長,古代帝王奉稷為谷神)?!敖缴琊ⅰ边@個詞就充分說明了稷的重要性。

  遺憾的是,我問當(dāng)?shù)氐睦相l(xiāng),他們告訴我,現(xiàn)在很多當(dāng)?shù)厝艘呀?jīng)不吃稷面了,只是把它當(dāng)成一個新鮮、奇怪的玩意兒來招待客人。

  歸根到底,如果想身心健康的話,我們一定要想一想,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方,究竟吃什么比較合適?


 ?。?)所有上癮的東西都通神:北京人有啥“窮講究”


  不少北京人有個特點--“窮講究”。以前可能祖輩上做過官,或者是有點兒文化,但是后來落魄了,家道中落了,但是講究的習(xí)慣卻保留了下來。

  窮講究表現(xiàn)在哪兒呢?善于利用下腳料、邊角廢料做出好吃的東西來。所以北京的特色小吃都是炒肝兒、灌腸兒、鹵煮、豆汁兒……現(xiàn)在灌腸兒灌的真是腸嗎?有一丁點兒肉嗎?沒有,全是淀粉。以前的灌腸兒都是被削成那種帶棱、帶角、厚薄不均的片兒,用油一炸,薄的地方脆,厚的地方酥,特別好吃。

  他們懷念吃海參、燕窩的那些日子,但是又沒有能力再去吃那些東西了。于是就按那些東西的味道做出了一些平民化的食物,這就成為北京飲食的一個特點。

  在喝的方面,北京人愛喝什么?豆汁兒。說到豆汁兒就必須要說一下麻豆腐。我們都吃過綠豆粉條、小細粉條,把綠豆里面的淀粉提出去做成粉條,剩下的那些稠糊凝滯的粉漿就做成了麻豆腐。麻豆腐還是寒的,怎么辦?用羊油加一個紅辣椒一炒,寒熱一平衡,很好吃。而最后剩下的較稀的汁兒,經(jīng)過發(fā)酵,就變成豆汁兒了。味道奇難聞,喝起來口感也不怎么樣,但是喝完了就上癮。所有上癮的東西都通神。因此,北京有句話叫“豆汁兒腿子”,就是說一個人剛才還好好地走路,突然聞到豆汁兒的味兒,腿就不由自主地往那兒走去了(不受意識控制,靠神的控制)。

  盡管豆汁兒發(fā)酵過了,但喝的時候還得用點兒焦苦的東西--焦圈兒來平衡一下,口感也會更好。總之,關(guān)鍵是讓你覺得吃得舒服。

  如果吃了很多營養(yǎng)很豐富的東西,但吃完之后渾身難受,就不如不吃。


 ?。?)同一種食物,出產(chǎn)季節(jié)不一樣,對人的作用也不同


  我們常常以食物出產(chǎn)的季節(jié)來判斷它們的屬性。比如筍,從科學(xué)的角度來講,筍就是筍,但從中醫(yī)學(xué)的角度來看,冬筍和春筍是不一樣的。

  冬筍、春筍都是筍,有什么不一樣?

  一個還在地下埋著,一個已經(jīng)冒出來了,所以要想滋腎陰,冬筍燒豬肉是最佳的選擇。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做一頓筍燒肉,就可以既有竹,又有肉。

  冬筍特別肥厚,味道偏苦,入腎,類似于生地一樣會滋補腎陰。

  春筍是開始冒尖的那種,是入肝的,而且很多人吃了會過敏。為什么過敏?其實它是把人體內(nèi)在的很多陰寒、濕濁之氣透出來了。

  有人吃三七粉過敏,說:“我感覺我所有的黏膜都在發(fā)癢?!蔽艺f:“你這定位很準(zhǔn)?!比呷胄暮托∧c,小腸是泌別清濁的。三七粉會慢慢把小腸里的那些污濁、陰寒的東西透出來,因此,人服用三七粉之后就會感覺癢,但透完之后,整個人就會感到很舒服。


 ?。?)任何食物都有營養(yǎng),但不是任何食物都適合每個人吃


  中醫(yī)是根據(jù)植物或動物生長的環(huán)境來判斷它的屬性--陰、陽、寒、熱。具體怎么判斷呢?

  有的東西在某些地方能生長,而有的東西在同樣的地方卻不能生長。比如,蘑菇、苔蘚,它們長在什么地方?陽光下嗎?樹蔭下嗎?再比如很多人愛吃的地皮菜、張家口的口蘑,還有山西五臺山出產(chǎn)的一種特殊的蘑菇(臺蘑,味道特別香),根據(jù)這些蘑菇生長的地域環(huán)境,我們可以判斷它們的屬性應(yīng)該是陰寒的,而且是帶有濕氣的。

  這是一種普遍規(guī)律,但是,普遍規(guī)律之中也有例外。舉個例子,水產(chǎn)品都是寒涼的,這是大家的共識。但有一次我去大連,吃完鮑魚后就感覺渾身燥熱。為什么?

  水產(chǎn)品自身帶的能量或者西醫(yī)講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含量很高,如果我們吃的量少,身體陽氣又足,脾胃就能夠化掉它,它的能量就會被釋放出來,進而產(chǎn)生熱。

  就像“深水炸彈”,爆炸之前它絕對是“陰寒的”,但到了水域中的一定深度,達到爆炸極限后就會爆炸,產(chǎn)生熱量。

  上面那個例子所說的水的深度相當(dāng)于人體化的能力,因此,人體化的能力不夠強的時候,是無法令水產(chǎn)品釋放出能量的。

  再說回蘑菇,它的屬性是陰寒的,那它適合什么人吃呢?如果有人陰血不足,經(jīng)常出現(xiàn)虛火、燥熱、五心煩熱、眼干、口干、鼻子干、陰道干澀等癥狀,我建議他們食用蘑菇。

  另外,當(dāng)我們吃一些熱性食材的時候,比如雞肉(我們都知道雞是睡得早起得也早的動物,陽性特別足),如果擔(dān)心熱性過大,就用蘑菇來燉雞,這樣就可以平衡雞肉的熱性了。

  曾經(jīng),有人認(rèn)為蘑菇中含有諸多營養(yǎng)物質(zhì),鼓勵大家吃蘑菇,但我個人認(rèn)為不應(yīng)該如此絕對地評判食物。

  其實,如果從科學(xué)的角度看,任何食物都有營養(yǎng),但卻不是任何食物都適合每個人吃。了解了中醫(yī)哲學(xué)之后,你就可以從食物是否對自身有利的角度,做出正確的判斷。一個陰寒內(nèi)盛、體形較胖、陽氣本身就不足的人,你還能讓他多吃蘑菇嗎?

  事實上,一個人如果有覺的話,面對某些食物,他的身體就會本能地做出“我不能吃這個東西”的反應(yīng),他吃之前就會覺得那個東西不好吃,吃進去之后他就會吐,這就叫有覺。

  但是現(xiàn)在很多人是意識壓制本能,一說某種東西營養(yǎng)價值高,就拼命地吃,但吃的結(jié)果是什么?吃得一臉烏青、一臉黑斑。


 ?。?)風(fēng)土人情不同,所帶來的影響也就有天壤之別


  我們吃東西不僅要看它生長在哪兒,而且還要看它喜歡什么。比如我們到四川采藥,同一個地方,生長著兩種藥。上面是高大的厚樸樹,厚樸的葉子寬大,喜歡陽光,努力地往上長。而厚樸樹下面種的是黃連(四川的天氣,尤其在四川的山上,基本上出太陽的時候都是“蜀犬吠日”),在四川的那種天氣下,還在黃連上面拉一層黑網(wǎng)罩著,不讓它見陽光。由此可見,黃連是喜陰的,見了陽光它就長不好。

  試想一下,同樣生長在一個地方,一個長著寬大的葉子去迎接陽光,另一個卻躲在陽光下面。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兩種藥材哪個屬陰,哪個屬陽了。

  因此,厚樸的樹皮是性溫,瀉肺的,人中了寒毒之后,可用厚樸樹皮入藥;反之,如果人中了熱毒,就要用黃連,而且種完黃連的地方,好幾年都不能再種別的東西,因為黃連太陰了。

  這就是風(fēng)土人情不同,所帶來的影響也就有天壤之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