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信仰“堅持”的文化氛圍中,“放棄者”是你能夠給予某人的最具羞辱意味的綽號之一。它意味著這個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性格缺陷、缺乏投身一項事業(yè)的能力以及面對挑戰(zhàn)時的勇氣。翻查詞典,在“放棄者”這個詞條下你讀到的是:“放棄的人,特指輕易放棄的人”,道德判斷的意味不可謂不明顯。真正做到目標脫離并非易事。它包括從先前的目標承諾中解放出來、控制消極的情緒和樹立新目標,以及改變行為從而適應新的目標。相比之下,我們稱之為“放棄者”的行為則截然不同。
以賈森為例,他32 歲,用了6 年的時間上完高中(他父母先送他去了預科學校,因此他比別人多讀了兩年),接著,他又用了6 年上完大學(因為不做作業(yè),被第一家名校開除)。從20 多歲到30 多歲,他的所作所為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不斷地辭職,變換人際關系,甚至是搬到不同的城市。雖然他的目標不是教書,但他去過西班牙教書,只是為了打發(fā)時間。之后為了重塑自我,他搬到美國西海岸,后來又搬回了東海岸。正如他講的那樣,沒有哪份工作能讓他全情投入,或者與他的才能相匹配。他總是懷才不遇這就是他從來沒有從事一份工作超過1年的原因。對于哪種職業(yè)道路適合他,他仍舊沒有把握,對此他似乎也不放在心上。在必須要付出努力時,他卻總是選擇放棄,這使得他幾乎沒有失敗過。
一路走來,我們都會遇上一兩個這樣的人——工作時間一長,發(fā)現(xiàn)工作變得單調(diào)乏味或者自己有失敗的危險時就放棄的人。我們都不喜歡半途而廢的人,因為當他作為團隊的一員與我們一起工作時,他是最有可能中途離去的人,最后我們還得完成應該由他做完的事。是什么讓一個人成為放棄者的呢?事實證明,理由是多種多樣的。放棄者可能無力做出承諾,他們可能害怕失敗,可能會陷入自暴自棄的泥沼。他們也可能為人懶散,逃避責任,或者只愿觀望生活。這種放棄建立在逃避和無力承擔的基礎上,它與我們要談論的那種深思熟慮的放棄毫不相干。在我們轉(zhuǎn)而探討正確的放棄類型之前,讓我們看看盲目堅持如何扭曲了我們的心靈與對放棄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