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的文化壓力令情感因素對放棄行為的影響,無論怎么說都不為過。你要證明自己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放棄者,要讓大家認為你不是情緒化、沒有進取心、缺乏洞察力和懦弱的人。這些負面評論會讓人難以接受,它們成了堅持下去的誘因。
總體來講,只有在談到改掉一個壞習慣時,我們才把“放棄”看成是積極主動的行為,而在其余的時間里,我們則把“放棄”視為被動的反應,而且是一種不好的反應。鑒于此,任何打算放棄的人會經歷大量的情緒波動,更不用說還要采取防御的姿態(tài)了。不管是公開的,還是私下里,文化因素使我們需要為放棄行為做辯護,并承受極大的精神負擔。因此,我們在情感上被鼓勵要堅持就不足為奇了。我們羞于放棄的原因同樣重要??傮w來說,人類更愿意逃避,特別是當遭遇情緒或身體痛苦時更是如此。在職場或人際交往中,當人們受困于負面情緒時,他們更可能去緩解已知的情感痛苦,而不是承受他們不了解的情感波動。如果他們決定放棄并離開的話,就必然要探索未知的領域。心理治療專家的辦公室里坐滿了受此困擾的人,他們都選擇了在令他們很不愉快卻熟悉的環(huán)境中堅持。此外,堅持不會讓我們產生羞恥、無能或失敗感,這些感受顯然是與不恰當的放棄行為相聯系的。
堅持是一種美德,與之相伴而生的是情緒上的平靜,而不是隨放棄而來的情緒的起伏。這種看法也從情感上加強了對堅持的認同。本書提倡并闡明的是巧妙式放棄,它包括放開熟悉的東西,發(fā)現新的世界,度過一段迷茫期,并應對放棄所帶來的負面情緒。顯而易見,放棄會使你經歷一段艱難的情感過程,但到最后,它會為你在情感上帶來更大的激勵。控制你的情緒不只是明智放棄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還貫穿重設新目標的過程。強調堅持——讓我們停留在一處——并不會讓我們學會控制情緒,只是讓我們學會了忍耐。從這種意義上講,掌握放棄的藝術還要包含情感教育。正如一位女士所說:“放棄需要勇氣,并不總是輕而易舉的。我喜歡自己的一點是,我會設法鼓足放棄的勇氣,即使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也要跨出那關鍵的一步。當你冒險闖入未知的荒野,想象這種選擇會獲得完美的結局,這需要極大的信心?!边@位女士現年60 多歲,終其一生從事過4 個互不相干的職業(yè)。讓我們堅持不懈的原因不僅包括避免“放棄”造成的情感代價,還包括我們的大腦感知堅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