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雅言與俗語

雅言與俗語 作者:鄭培凱


小時候讀《水滸》,第一次見到“筯”這個字。初見之時,還不認(rèn)得,覺得這個字頗奇怪,是“筋”字多一橫。讀小說,總是生吞活剝,跟著情節(jié)走,哪有時間去查字典?按照上下文,也就猜到“筯”便是筷子。讓我清楚記住這個“筯”字的情節(jié),是王婆貪賄說風(fēng)情,西門慶到潘金蓮處幽會,飲酒作樂之際,故意把一雙“筯”拂到地面,然后假裝拾筯,趁機捏了一把潘金蓮翹起的小腳。

可能是這幕“誨淫”的情節(jié)寫得生動,因此,作為道具的一雙“筯”也就銘記在心。后來再讀《水滸》,居然看到不同寫法,有寫成“箸”的。是“筯”,還是“箸”,無關(guān)緊要,反正就是筷子。我讀的是《水滸》,是西門慶調(diào)戲潘金蓮的故事,筯、箸、筷,在我眼前浮現(xiàn)的場景與道具,是同一回事。

讀書漸多,接觸到文字學(xué),才知道有雅言,有俗語,有正式用詞,有江湖隱語。所有的物什,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稱呼會變,稱呼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也會改變。以一雙筷子來說,因為從牙牙學(xué)語,我一直聽的就是“筷”,總以為這是最正式、最典雅的名稱。《水滸》是古代通俗小說,寫的是江湖市井,因此,不免摻雜許多市井粗俗用語,那么,“筯”或“箸”大概就是古代的粗俗用詞吧?而且,因為第一次讀的版本印的是“筯”,以后才看到“箸”字,還以為“箸”是后起字,是“筯”的俗寫。當(dāng)然,這是自以為是,全弄顛倒了。

事實上,“筷”才是最后起的粗俗用語,而且大概起自明代販夫走卒、船幫挑夫這一社會階層。因為忌諱行船走馬有所耽擱,因此,這雙日用的吃飯工具就成了忌諱詞,不能再說“箸”、“筯”了,否則發(fā)音為“住”,為“駐”,都讓人行不得也么哥。所以為了討個吉利,就用“快”字作為隱語,加上竹頭,就成了“筷”字。這道理就跟廣東人稱豬舌為豬脷,是諱“蝕”(賠本)音,改用“利”字,再加上個肉(月)旁,是同樣的心態(tài)。我從小就以為是個堂堂正正用詞的筷子,原來是粗俗的江湖用語,是下九流的黑話,連西門慶與潘金蓮都不用的。陸容的《菽園雜記》及趙翼的《陔余叢考》都記載了由箸而筷的變化,不信的可以去查查。更有趣的是,《王力古漢語字典》根本就沒有收“筷”這個字,也就是說,不是古漢語,是后來的俗字,不登大雅之堂的。

至于“筯”與“箸”孰為正點—“點”這個字也是江湖行話—翻翻許慎的《說文》就知道了,原來《說文》上只有“箸”而沒有“筯”,因此,“筯”是個后起的俗寫字?!俄n非子?喻老》:“昔日紂為象箸而箕子怖。”說的是商紂王用象牙筷子,奢靡淫侈,把公忠體國的箕子嚇壞了,覺得國家前途堪虞?!绑纭笔侵耦^的,用象牙來做,的確是改變了本質(zhì),名實不符,有失古風(fēng)?;拥膿?dān)憂,倒有些現(xiàn)代性意義。為保護(hù)瀕臨絕滅的象種,大家都應(yīng)當(dāng)“廢象箸”。換句現(xiàn)代通俗說法、十分不正點的用詞,就是:不要使用象牙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