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賦,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是很有特色的。劉勰的《文心雕龍》說賦的特性,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就是長于鋪陳事物,用夸張的筆墨形容物體。一般而言,漢賦文辭華美堆砌,多用不常見的字,令讀者感到深奧艱難。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班固的《兩都賦》,有些段落就像辭典中的“難字表”,難以卒讀。
一九九三年,在連云港市東??h尹灣村發(fā)掘的漢墓中,發(fā)現(xiàn)了竹簡《神烏賦》。這篇賦不見文獻記載,是過去完全不知道的一篇漢代作品。風格也與我們熟知的“鋪采摛文”大不相同,用詞淺近通俗,而且以敘述故事為主。有些學(xué)者指出,《神烏賦》是寓言文學(xué);也有人稱之為“白話賦”,還有人干脆稱之為“民間文學(xué)”。
不管《神烏賦》從內(nèi)容與文字風格上如何歸類,它確確實實是篇漢賦,而且是篇通俗的賦,與我們過去所知的漢賦性質(zhì)不大相同。所以,我們只能修正對漢賦的看法,承認漢代還有“俗賦”,而且不可能只有這一篇。
可能的情況是什么呢?是大文士如司馬相如、班固、張衡,寫著典麗華藻的“雅賦”,聲名赫赫,有所傳承。小文人也不甘寂寞,運思遣詞,寫出《神烏賦》一類的作品,只是不登大雅之堂,文獻不載,后世就不知道了。
《神烏賦》的作者是誰,現(xiàn)在已經(jīng)難以推斷,但總是西漢的小文人。是屬于社會底層的呢,還是官吏寫《神烏賦》只是偶一為之的游戲筆墨?也無從得知了。
可以得知的是,文化總是多元的,連漢賦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