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釋中國(2)

雅言與俗語 作者:鄭培凱


一個簡簡單單的“中”字,一旦探究本源,就成了極其復雜的問題。古文字學家說,“中”字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出現(xiàn)的時候,一般都寫成,作旌旗飄飄狀,而不是我們今天所寫的“中”字。唐蘭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版的《殷虛文字記》,就說“中”字在甲骨文里指的是旗幟,作旌旗飄飄狀,而現(xiàn)在寫的“中”字是省略變形的結(jié)果。

“中”字的本源,不是簡單的“中間”之義,而是由旌旗轉(zhuǎn)變出來的衍生義,實在令人感到奇怪,簡直就有點不合情理。以普通常識來推斷,古人造字,應當就近取義,以日常身邊最基本、最直截的意思造為文字?!爸虚g”當然比“旌旗”要根本,是任何人最早要認識的概念之一,因為是空間方位最基本的觀念。原始人的生活,一定會接觸到這個基本生存概念,總是應該早于旌旗的出現(xiàn)吧?唐蘭一定也覺得,“中”字先有復雜的旌旗飄飄之義,后有“中間”之義,是個怪現(xiàn)象,因此自問:“中為旂旐之屬,何由得為中間之義乎?”

他倒是有清楚的答案:“余謂中者,最初為氏族社會中之徽幟,古時有大事,聚眾于曠地,先建中焉,群眾望見中而趨赴。群眾來自四方,則建中之地為中央矣?!粍t中本徽幟,而其所立之地,恒為中央,遂引申為中央之義,因更引申為一切之中。”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完全贊同此意,并指出,甲骨卜辭多有“立中”之辭,如“卜夬貞王立中”(人九七二)、“己亥卜夬貞王勿立中”(粹一二一八)、“丙子其立中亡風八月”(存二·八八),可以確知旌旗飄飄就是“建中”、“立中”,是中央的原義,真的是“政治掛帥”,“有了政權(quán)就有了一切”。

再看看容庚編的《金文編》,所舉的幾十個中字之例,都是旌旗飄飄。引申作為“仲”字,才簡化成“中”。

難道“中間”、“中央”這種方位空間的概念太抽象,不易為古人掌握,非得有了政權(quán),有了象征權(quán)威的旗幟,先有了權(quán)力的中央,才逐漸出現(xiàn)抽象的方位的中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