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是個大動蕩時代,天翻地覆之際,出了許多傳奇性的人物。打個不敬的比方,就像《水滸傳》一開頭,洪太尉誤放走妖魔,讓禁錮在地穴里的天罡地煞一百零八條好漢出了世,那當(dāng)然是要轟轟烈烈一場,給后世留下無限的悵望,說不盡的故事。
康有為的名聲,在后世不怎么好,遠不如他的弟子梁啟超,主要是因為他參加了張勛復(fù)辟,民國都已經(jīng)六年了,還想重新?lián)砹⑿y(tǒng),未免太不識時務(wù)。魯迅嘲笑他提倡跪拜“否則要此雙膝何用”,是奴才心態(tài),也多少還是從批判他政治上保守復(fù)辟出發(fā)。在我們心目中,康有為是戊戌變法時的進取改革派,墮落成民國以后保守頑固的遺老了。
然而,康有為參加復(fù)辟這場鬧劇,倒是符合他長期鼓吹君主立憲、反對革命破壞的想法,是他終身不渝的政治態(tài)度。過了一個世紀再回頭來看看,康有為的頑固?;仕枷?,也不過就是頑固而已,并不可怕,而革命逐漸變成“不斷革命”,則似乎應(yīng)了保守派害怕的“洪水猛獸”。假如歷史可以重演一次,民初就知道不斷革命可以革出“文化大革命”,恐怕連魯迅也不至于苛責(zé)康圣人了。
復(fù)辟發(fā)生,梁啟超與老師完全決裂,站在討逆軍一邊,把復(fù)辟運動跟老師一道,“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但是,康圣人去世時,梁啟超的《公祭康南海先生文》是這么說的:復(fù)辟之役,世多以此為師詬病,雖我小子,亦不敢曲從而漫應(yīng)。雖然,丈夫立身,各有本末。師之所以自處者,豈曰不得其正?思報先帝之知于地下,則于吾君之子而行吾敬。棲燕不以人去辭巢,貞松不以歲寒改性。寧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毅然行吾心之所以自靖,斯正吾師之所以大過人,抑亦人紀之所攸托命。任少年之喜謗,今蓋棺而論定。
是說康有為報答光緒帝的知遇,“從一而終”,聽起來像諸葛亮受命托孤了。可惜康有為不是諸葛亮,否則近代史還不知是怎么個演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