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者說:先學做人再學養(yǎng)生(4)

儒家養(yǎng)生大道 作者:張其成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儒家對生的追求更切合實際,更符合當下人的要求。比如說長壽,也就是活更長的時間,已經不是人們最看重的問題,怎樣生活得有質量,70歲還能唱歌跳舞,80歲還能行動自如,90歲還能自得其樂才是現代人對健康的追求。儒家對長壽的看法也是如此,如果能活得有尊嚴,活得不茍且,活得有意義,那么生命才有價值。植物人一樣的生活只讓人覺得痛苦,惡人的長壽往往受到大家的詛咒。做一個對人對己都有價值的人,過一份問心無愧的生活,這樣的健康長壽才是儒家所追求的,也唯有這樣,才更有可能長壽。

儒者說:先學做人再學養(yǎng)生

很多人會懷疑:為什么要談做人呢,我們現在就想學學儒家養(yǎng)生的知識。那我們就要看看養(yǎng)生的主體是什么。是阿貓阿狗養(yǎng)生嗎?不是,前提是一個儒家所認定的人!儒家對人有特定的理解,不是所有人類都有稱為人的資格,而如果都不能稱其為人的話,那就不要談養(yǎng)生了,至少儒家的養(yǎng)生不是給這種非人之人準備的。

儒家先講好好做人,其次才是養(yǎng)生,如果不是一個君子,不是一個士,不是一個仁人,那么他的生又有什么意義呢。

齊國的大官成子生病了,病得很重,應該是沒救了。慶遺進屋問他說:“您的病很重啦,再發(fā)展下去,估計可能就不好說了,后事怎么辦呢?”成子怎么回答的?他的回答讓人汗顏啊。他說:“我聽說,活著的時候要做對人有益的事,死了也不要害人。我活著的時候也沒做什么有益于人的事,現在要死啦,至少也別害人吧。我死之后,找塊不長莊稼的地把我埋了吧。”

有這種心胸認識的人,大家還怕他活不長呢。那老百姓呢?我們都是普通百姓,思想覺悟可能沒有那么高,但是我們也不妨害他人。我們年輕的時候努力工作,老了享受享受天倫之樂,我們愛家人,家人也愛我們,我們的生讓一些人高興,我們的死讓一些人痛苦,那么我們的生也是有價值的。像周處那種被列為當地三害之一,街坊鄰居都想把他鏟除的人實在不在儒家養(yǎng)生所考量的范圍內。

對人這個概念儒家是有自己的認識的?!睹献印じ孀由稀氛f:“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我們遇到困苦的人會同情他,具有羞恥感,敬重長輩,知道善惡,這些都是每一個平常人所具備的品質,這就是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可見儒家的品德也不是那么難以企及,這些品性本來就是普通人都具備的,人的四種本心就是仁義禮智四德的開端而有了這些品質也就是一個儒家所認可的仁人。

《孟子·公孫丑上》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善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這里主要說的是惻隱之心、憐憫之心。一個孩子掉井里了,看見的人肯定會去救,救他是因為是孩子父母的朋友嗎?是因為想要名聲嗎?都不是,就在那一瞬間,做了下意識的決定,甚至都忽略了自己的安危,只因為我們的天性中有這種惻隱之心,這不關乎外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