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固守,唯一的選擇(1)

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zhàn)爭全史 作者:(英)拉納·米特


1937 年12 月1 日,蔣介石和宋美齡在南京舉辦了他們的十周年結婚紀念日慶典。但這并不是一個恰當?shù)臅r機,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結婚已十足年,黨國前途艱難重生,以后第二之十年,究不知變化。”此外,蔣介石還寫下了自己看見的南京城四處荒涼的景象。事實上,南京城籠罩在一片怪異的死寂中已有數(shù)月。8 月中旬,南京出其不意地被拖入了戰(zhàn)爭:

今天下午2 點,南京初嘗空戰(zhàn)滋味。12 架日本飛機轟炸了首都南京,10 架中國飛機也正面迎敵……在日本戰(zhàn)機到達之前,汽笛警報聲持續(xù)了近半個小時……因首都之前從未遭過空襲,所以民眾并沒有意識到危險,許多人還在街道上說說笑笑。但人們很快意識到不對勁了。8 月下旬,杜重遠路經(jīng)南京,那已是空襲的幾天之后。他報道稱,這座城市的大部分人口早就離開了。他住在中央飯店,“店中茶房廚役怕飛機,故亦多半辭職,廚房無人做飯,不得已略進點心,即出而訪友”。飯店員工的恐懼顯而易見,杜重遠在趕往大同之時記錄道:

在京停留三夜,每夜敵人飛機必來光顧三四次。幸京中防空設備尚好,(飛機)來時先鳴笛警告,繼用探照燈遠照,照準機身時,再放高射炮,或以驅(qū)逐機追逐。夜間火光四射……燦爛非常,大有新年賞燈之慨!

當首都南京的夜空火光四濺時,260 公里以東的上海正處在激烈的交火之中,國民黨誓死保衛(wèi)上海這座繁華的港口城市。南京遭遇進攻時,周佛海依然需要去適應這個處在不斷轟炸中的可怕世界。他屋子下面有一間地下室,一旦有空襲,他的各路朋友就會紛紛跑來躲避,隨著戰(zhàn)爭陷入艱難境地,地下室的“聚會”也變得越來越頻繁,安排竟也越來越有序。[4] 但周佛海并不打算繼續(xù)在南京長住,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做出了同樣的決定:他們將離開這座城市,前往武漢或內(nèi)陸其他地區(qū)。

1937 年10 月,蔣介石政府開始西遷,軍事指揮部遷址武漢,行政機構遷址重慶。11 月底一份來自英國路透社的報道描述了這凄慘的一幕:“在持續(xù)的傾盆大雨中,中國國民政府的撤離在今天差不多全部完成了。辦公室和工廠內(nèi)有價值的設備已被全部運走……即使這座城市被占領,也只是一座徒有其表的空城。”該報道還補充說:“這期間沒有絲毫民眾騷亂或大難臨頭的跡象,中國人的一致想法就是堅決抗日,絕不投降?!笔Y介石也感受到了民眾的情緒,當務之急是保衛(wèi)華中地區(qū)。如若上海失守,整個沿海地區(qū)便會被徹底占領,但蔣介石依然決定不到最后一刻絕不離開華東地區(qū)。他很清楚,放棄首都將會對國民黨政權的聲譽造成毀滅性的影響,所以他在1937 年11 月25 日的公開聲明中稱:“抗戰(zhàn)到底,至最后一寸土地與最后一人,此乃吾人固定政策?!?/p>

對中國人來說,南京有著巨大的文化影響力和民眾號召力。公元1421 年之前,南京一直是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城墻耗時20 年,動用勞力20 萬才筑成,它將整座南京城層層環(huán)繞,象征著王朝的權力和不朽。即便在遷都北京之后,南京依然以其精致的建筑與商人們向往的高雅生活方式而聞名于世。南京同時也是1850 ~ 1864 年高舉反清大旗的太平天國的京都。1928 年,這座城市再次走到幕前,成為國民黨政府統(tǒng)治下的中華民國首都,他們希望發(fā)展出一個可以與殖民城市上海相媲美的現(xiàn)代化城市。在這座古老城市的中心區(qū)域,一條以孫中山名字命名的寬闊林蔭大道(中山路)橫貫其中,宏偉的政府建筑拔地而起;城市規(guī)劃也已塵埃落定,作為一個新政黨的總部,這些建筑將糅合北京天壇公園和美國國會大廈的特征,只可惜這一設想到最后也未能實現(xiàn)。城市美化的第一步就是在主要街道兩側種上綠樹,即便到了今天,它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受巨木蔭庇的城市之一。國民黨夢想南京成為環(huán)境和技術現(xiàn)代化的象征,成為那個時代所有中國城市的榜樣。但這一夢想并未實現(xiàn)。到20 世紀30 年代末,經(jīng)濟危機導致大型建筑項目難以獲得資金支持;隨著戰(zhàn)爭爆發(fā),南京的形象也從國民黨復興計劃中的核心城市變?yōu)槿巳俗晕5拇嗳踔亍?/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