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心靈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xiàn),尊重故事的內(nèi)容,而不是對其陰暗面諱莫如深,那么,或許我們就不會把家庭的影響視為無法擺脫的束縛。由于發(fā)展心理學的影響,我們總以為,家庭環(huán)境無可避免地決定了我們的人格。但是,如果我們把家庭背景當作塑造未來生活的原料呢?身為心理醫(yī)生,每當我聽到患者講述父親或叔叔的虐待行為時,總會探詢虐待者的生活細節(jié)。在他的暴力行為背后,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其他家庭成員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他們講的是什么故事,又隱藏了哪些秘密?
一位名叫大衛(wèi)的年輕人對我抱怨說,他跟母親實在相處不來。
我之所以把他稱為年輕人,是因為“長不大”是他最顯著的氣質(zhì)。我們第一次見面時,他已經(jīng)28 歲了,但看起來好像只有16 歲。
他一個人租房住,每個周末都“回家”跟母親一起過。然而每次回家,他都覺得母親在窺探他的隱私,干涉他的生活,甚至強迫他打掃房間。母親經(jīng)常對他說:“你跟你父親簡直一模一樣?!逼鋵嵥改笌啄昵熬碗x婚了。
“你真的很像你父親嗎?”我問。
他滿臉驚訝?!拔夷赣H才是問題所在?!彼f,“不干我父親的事?!?/p>
“但我還是想問,你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
“他總是四處奔波,我很少能看見他。他身邊的女人總是換個不停?!?/p>
“你像你父親嗎?”
“不像,我連一個女人都沒有接觸過。”
“是嗎?”
“除了我母親。”
接下來他對我說的話,是我從許多患者口中都聽到過的:
“我不愿意像我父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