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任家:規(guī)矩和常識(7)

家世 作者:余世存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七冊·總結(jié)》里引張載歸納辯證法的四句話“有像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來批評馬克思和毛澤東“仇必仇到底”的思想。其實“仇必仇到底”不只是馬、毛的思想,也是西方“一神教”和“進化論”等思想的偏鋒。馮友蘭說:“‘仇必和而解’是客觀的辯證法……人是最聰明、最有理性的動物,不會永遠走‘仇必仇到底’那樣的道路。這就是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和世界哲學的未來?!?/p>

對馮友蘭來說,得出這類結(jié)論,一定不是書齋的空想,而有著現(xiàn)實的關(guān)懷。1985年12月 4日,北大哲學系為馮友蘭舉行九十華誕慶祝會,邀請梁漱溟出席,可是梁漱溟卻借故“天氣不好,不宜出門”予以拒絕。事后,梁漱溟給馮友蘭寫了封短信,說明沒有出席壽宴是因為馮友蘭“獻媚江青”,但是,“如到我處來談,則當以禮相待”。1985年12月24日,馮友蘭造訪梁漱溟,這兩位老朋友終于會聚到一起。他們終于“相逢一笑泯恩仇”。梁漱溟先生去世,馮友蘭寫下挽詞說:“廷爭面折,一代直聲,為同情農(nóng)夫而執(zhí)言?!?/p>

這一代以中國文化為己任的學人走向了“仇必和而解”,只是比他們年輕得多的新學人們正拿來各自趁手的精神思想資源,彼此仇恨、漠視、分裂,而絲毫不在意對人性和生命的傷害。在他們眼里,老一代人對毛澤東的言論無足觀,甚至無勇敢可言;老一代人的思想創(chuàng)造也失去價值,甚至無學理可言。我們文明的演進艱難因此可以想見,每一代人都自己要從零起步,而不能從上一代那里獲得教養(yǎng)。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