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芝銘雖然有過無子的傷感,但自己的喜惡愛好一點兒也不瞞著妻子女兒,他極坦然地向家人表白立身處世的大道、國家社會一體的感覺,即個人幸福在于服務(wù)于國家社會。這種立身處世的大道,就是要讀書識理、知書達理,要關(guān)心社會。君子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貧,他把這種情懷傳遞給妻女們了。他寄給二女任銳的一首詩說:人言生女惡,緩急慰情難。賴有音書至,報知骨肉安。任人呼伯道,望汝作羅蘭。國事蜩螗里,北風增暮寒。
任銳即是后來毛澤東稱呼開了的“媽媽同志”,在她的丈夫,朱德、周恩來的戰(zhàn)友孫炳文去世后,任銳把孩子們都送進了革命隊伍。她自己則同樣是一個堅定的革命家,她曾走上街頭,慷慨演講,憤怒譴責蔣介石屠殺共產(chǎn)黨人的罪行。她在公開信上寫道:任何依靠殺戮維持強權(quán)統(tǒng)治的政權(quán)都不會長久。她的示兒名詩是:兒父臨刑曾大呼,我今就義亦從容。寄語天涯小兒女,莫將血恨付秋風!
這個家族注意規(guī)矩,但絕不缺乏勇敢、擔當。
四
這種家風家教可能是我們這個世俗得爛熟的文明最可寶貴的了。無論是革命世紀,還是改革年代,還是小康歲月,人們太容易被時流、主義、概念綁架,或者自以為極崇高,或者自以為極實在的世俗,都參與了時代社會的動亂亂動潮流。但太少有人能堅持一點自己,能堅持一點規(guī)矩,甚至理性和激情統(tǒng)一的勇敢。用毛澤東的話,人是要有一點兒精神的。遺憾的是,太少有人有著這種精神。任芝銘先生則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在國家和個人之間、在時代和人生之間,踐行了這種精神,一種中道,即個人修養(yǎng)和家國情懷的統(tǒng)一。這種人生大道并非任芝銘個人獨有,而是千百年來中國文化的受命之才士、圣賢、將相們共同踐行的,只是在任芝銘先生及其親人那里展示得極富有個性。
任芝銘先生的父親是逃荒到河南的貧民,以販賣青菜為生。雖然窮,卻為人正直。賣菜時,發(fā)現(xiàn)人家給錢多了,就會挑著擔子追,把錢還給人家,不占一點便宜。他的為人準則是:“窮也窮個干凈。”雖然窮,卻明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道理,想辦法讓任芝銘讀書,使任終成為清末舉人。
而任芝銘先生的妻子張夢吉家境好得多,卻自作主張,看中了任芝銘,因為“我就圖他是個讀書人”。這種夫妻患難與共的故事今天已經(jīng)成了我們文明的一個隱喻,郎才女貌,唯美人欣賞才士,唯才士配得上這種心智的女子。張夢吉沒有圖錯,任芝銘也以一生的風骨境界職盡了一個讀書人的本分。他們培養(yǎng)的孩子也具備了這種精神,如克明先生所說的,懂規(guī)矩后的獨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