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任家:規(guī)矩和常識(1)

家世 作者:余世存


老人談起自己兒時即最好的朋友、外甥女孫維世,那種沉痛、平靜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然而老人仍這樣說了:“現(xiàn)在的情況是,殺人的兇手,我想寬恕你們,不詛咒你們,但你們是誰?我想寬恕的,是誰?”

宗璞記得,“外祖父一次來京,那時他已經(jīng)九十歲了。他對我說:‘河南餓死了很多人,餓死很多很多人,我是要說的。’他憂形于色,那衰老的面容,至今在我眼前。”

馮友蘭說:“‘仇必和而解’是客觀的辯證法……人是最聰明、最有理性的動物,不會永遠走‘仇必仇到底’那樣的道路。這就是中國哲學(xué)的傳統(tǒng)和世界哲學(xué)的未來?!?

王克明先生是我多年前就有所接觸的一位學(xué)者。在一次飯局上見到他,朋友介紹說,克明先生寫了一本專著,跟我一再強調(diào)的漢語研究有關(guān)。過了幾天,他就親自送來《聽見古代——陜西話里的文化遺產(chǎn)》。初翻之下,大為驚奇。原來被我們現(xiàn)代人視為“土得掉渣”的陜北話里竟有那么多的古語。在書里,王克明先生列舉了上千條找到古語出處的詞語,證實其為我們固有的“雅語”,其中有悠遠時空的消息。如“婆姨”稱呼,源自佛教;“后生”一詞,來自《論語》;“倒灶”一說,本于漢代;“為甚”口語,演自唐朝……

只是我當(dāng)時心浮氣躁,尚不能由此進益并把握此書呈現(xiàn)的多重意義。且覺得語言學(xué)非我所長,發(fā)言不好;又看到克明先生知青出身,在我這一代人心中,知青幾乎是先天不足后天匱乏的象征,似乎知青從未擁有知識的真正質(zhì)地。因此,我雖然朦朧意識到書的不同凡響,卻由于這多重原因未能認真對待,給予評介。

好在克明先生并不責(zé)怪我的沉默,在這樣一個浮華時代,對任何重大社會精神事件的沉默其實是一種失職,而這些精神個體,往往只能在自覺自度里面對自己的覺悟無可奈何……至于我自己,在精神的進展之路上也一再領(lǐng)教到此種沉默冷遇帶來的孤獨和無奈。當(dāng)我斷然離開首善之區(qū),到邊陲地帶生活兩年之久,我多次理解到中國精神個體孤獨生長的況味。我甚至痛苦地意識到,國是艱難,社會轉(zhuǎn)型漫長,現(xiàn)代化遙遙無期,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這種失職,在于因失職而帶來的共同體的有效人群基數(shù)太小。沉默的大多數(shù)再大再多,若少了有效的精神個體,仍只是零的加和乘,而非真正的文明力量。因此我后來完全同意精神分析大師榮格的話:“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根本是不重要的,說到底,最重要的事乃是個人的生命,只有它創(chuàng)造著歷史,只有這時,偉大的轉(zhuǎn)變才首次發(fā)生?!?/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