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到長沙(3)

毛澤東傳:崢嶸歲月 作者:李銳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見于《資治通鑒》卷二。周顯王十年(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商鞅為左庶長(即左偏裨將軍),準(zhǔn)備實行變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fù)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乃下令?!?/p>

“一金”是多少,說法不一。有的以為是金一立方寸,有的以為是金一斤(舊制,即500克),有的以為是金20兩(舊制,即625克)。雖然不能確切地說這是多少,總之可想而知是一個可觀的大數(shù)目,以致人們都不敢相信,搬一段木頭會有這樣的重賞。想不到當(dāng)真給了這樣的重賞,這就讓人們親眼看見了并且相信了上面頒布的任何命令都是要執(zhí)行的?!搬隳炯促n”,這樣就為新政的推行做了一項奇特的準(zhǔn)備:獲取了公眾的信任。

毛澤東是怎樣評論這一段史實的呢?讓我們先看看他的原文:  “吾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嘆吾國國民之愚也,而嘆執(zhí)政者之煞費苦心也,而嘆數(shù)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于淪亡之慘也。謂予不信,請罄其說。

“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維持之,務(wù)使達(dá)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國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則不惟無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懼,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雖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與秦民適成此比例之反對,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余年之紀(jì)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當(dāng)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戰(zhàn)事正殷,舉疲勞,不堪言狀。于是而欲戰(zhàn)勝諸國,統(tǒng)一中原,不綦難哉?于是而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quán)利,務(wù)耕織以增進(jìn)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執(zhí)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國國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數(shù)千年來民智黑暗,國幾蹈于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