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的思索》四、神學研究:1900年至1902年(5)

生命的思索:史懷哲自傳 作者:(德)阿爾伯特·史懷哲


為了替世人贖罪,耶穌下定決心毅然赴死,此種理念亦可佐證于《舊約全書之以賽亞書》(53)中有關耶和華仆人的若干段落,其中載明耶和華之仆“身受諸苦為贖人罪”,渾不知其受難的意義。此等故事源自猶太人流放年代,講述以色列族流放異邦時期遭遇的種種苦難。作為“神的仆人”,以色列人備受磨難,只為引導異邦人覓得真神。

逗留于該撒利亞腓利比時,耶穌向門徒表露,彌賽亞(應上帝派遣前來拯救世人)之候選人必得忍受痛苦、直面死亡。同時,耶穌表示他便是“人子”,他就是“基督”。(馬可福音8:29)之后,在逾越節(jié)期間,耶穌引領加利利的朝圣人群挺進耶路撒冷。眾人步入耶路撒冷時,群眾歡呼的并非救世主,而是拿撒勒 的先知,大衛(wèi)王的子孫。猶大的叛逆之罪在于泄露耶穌自稱救世主的秘密,而不在于告知祭司長捕獲耶穌的處所。

與門徒共享最后的晚餐時,耶穌將祭祀禱告過的餅和葡萄汁分發(fā)給門徒食用,并坦言他自此“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國里喝新的那日子”。顯然,在塵世的最后的晚餐中,耶穌是在庇護門徒,助其一同參與未來天國盛宴。自此,信徒皆確信自己必將被邀請至彌賽亞盛宴,于是圣餐儀式開始,以餅食和果汁象征上帝的洪恩。

借由“最后的晚餐”的余韻,他告訴審判官大祭司,“你們必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上帝)的右邊,駕著天上的云降臨”(馬可福音14:62)。過了安息日,“七日的第一日清早”,門徒發(fā)現(xiàn)墳墓是空的,急切期待主的榮耀即刻顯現(xiàn)。“他們進了墳墓”,看見耶穌“已經復活”,因而確信,耶穌已然升天,與上帝同在。很快,耶穌就以彌賽亞及天國引領者的身份重歸人間。

在這兩部最古老的福音書中,有關耶穌公開活動的記載都是在一年之內發(fā)生的。在春天,耶穌自稱“撒種者”,弘揚天國的精神;在秋季,耶穌企盼天國和塵世一樣,可以收獲回報,于是差遣門徒“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告知世人“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之后不久,耶穌便不再公開活動,與門徒一起隱退至該撒利亞腓利比的異教地區(qū),或許隱匿至逾越節(jié)前,才融入加利利的朝圣人群,去往耶路撒冷。因此,耶穌公開活動也許至多為五六個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