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出這些擔憂完全是合理的。奧巴馬政府警告說,未來幾年內,美國的預算赤字將達到上萬億美元,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對于迅速擴大的國債規(guī)模,無論如何都不應掉以輕心。由于儲蓄不足的美國經濟可能長期保持龐大的經常性賬戶赤字,美元進一步大幅貶值的可能性不容忽視。若果真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中國所持有的龐大的美元資產價值將受到重大影響。
但是,中國領導層在提出這些擔憂時,仿佛它們與國內的宏觀失衡沒有任何關系。這是中國權力悖論的一個重要方面。正如前文所強調的,中國經濟目前依然嚴重依賴外部支持下的出口主導型增長。正如以前一樣,它將其反周期政策措施的著眼點放在抓住全球經濟增長的下一次反彈上。其貨幣政策——使人民幣依然緊盯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是這一出口主導的增長動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貨幣體制有效地鎖定了中國的政策,這些政策要求將其龐大的外匯儲備不斷轉換成美國國債。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將外匯儲備轉換成美元資產的循環(huán)過程,人民幣的價值將會直線上升,中國產品的價格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將會大打折扣。反過來,這也意味著中國政府是穩(wěn)定的美元既得利益者。
中國的底線是:除非擺脫出口主導型增長、實現(xiàn)經濟的再平衡,否則政府基本上不可能就美元和美國國債表示的擔心采取行動。在該國經濟缺乏內需支持的當口兒,將其外匯儲備從美國國債或其他美元資產中套現(xiàn),將削弱中國出口的競爭力。因此,盡管中國官方有權對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投資策略的完善性提出擔憂,但作為一個失衡的出口主導型經濟體,它并沒有符合其最大利益的其他選擇。因此,中國政府有關美國國債以及美元地位的抱怨也顯得空洞乏力。
美國“王牌”
由于中國對出口的依賴是如此之深,其他國家的政策和經濟情況顯然對該國有著重要影響。在這個意義上,遠在華盛頓的政策辯論的影響絕不可輕視。在當前的政治氣候下,美國抨擊中國的傾向不容忽視。
在2005~2007年期間,超過45項針對中國的貿易立法提案被提交到美國國會。但好消息是,沒有一項獲得通過。在很大程度上,那是因為這些提案是在美國經濟繁榮、失業(yè)率較低時提交的。壞消息是,目前在美國,這兩種情況都已經改變——繁榮變成了嚴重衰退,失業(yè)率也在急劇上升。這意味著,美國工人承受的壓力正在加劇——相應地,他們重新選舉出來的代表也承受著同樣的壓力,并需要有所行動。
在逆境中,美國政治機器的陰暗面通常傾向于尋找“替罪羊”。華爾街是美國國內的原版“替罪羊”,中國則很可能成為其在國外的“靶子”。華盛頓對中國窮追不舍的原因,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慮:第一,美國巨大的貿易赤字是失業(yè)和實際工資壓力的根源;第二,美國貿易赤字總額中,與中國的雙邊貿易赤字所占比例最大;第三,中國操縱人民幣,這被視為其重商主義戰(zhàn)略下的故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