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與貨幣系列評論,我一共寫了50篇,主要是想弄清楚兩件事情:其一,吵得沸沸揚揚的人民幣匯率,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其二,匯率機制怎樣成為中國貨幣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仡^看,算一個特點吧:十數萬字的匯率與貨幣評論幾無一處討論貨幣政策,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開放時代我國的貨幣制度。
當然知道貨幣政策很熱門。處在我們這個有人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系II”的時代,全世界流通的貨幣都是“法定不可兌現(xiàn)貨幣”(fiat money),供應多少皆由各國貨幣當局說了算,貨幣政策想要不熱門也難。君不見,又一波歐美債務–經濟危機襲來之際,美聯(lián)儲主席的政策宣示儼然多了幾分“一言而系天下安?!钡奈兜馈R膊灰秩思夷们荒谜{,美聯(lián)儲的貨幣政策動向,松松緊緊之間,的確對全球投資、貿易和增長有著十分巨大而敏感的影響。中國呢?總量全球第二,增量如宋國青說過的那樣,早就天下第一。因此之故,中國貨幣政策是松是緊,關心者日眾,影響力與日俱增。
但是個人之見,貨幣政策卻沒有多少可供探查的余地。從一面看,貨幣政策是松是緊,變化的動力機制比較簡單明了。無非就是價格驅動:物價漲得兇,貨幣偏緊;反之,物價總水平下去了,名義經濟增長率也下去了,就要考慮刺激了。比起其他經濟政策,譬如為什么允許民營開礦,然后又把人家趕出來;房產證加添配偶名字要不要繳稅之類,貨幣政策變化的依據較為清晰,沒有多少探查的必要。從另一面看,物價水平的變化究竟到了哪一個點位才引起貨幣政策的調整,又受貨幣當局得到的信息質量、處理信息的能力、對經驗教訓的感知,以及關鍵決策人的私人知識和個人直覺有關,常常深不可測——局外人就是執(zhí)意于客觀的探查,也難以入手。
筆者是杜潤生門下的經濟調查員出身,除了探查,對別的事情興趣不大。既然貨幣政策說淺了無須探查、說深了又無從探查,那不妨把這個科目擱一擱吧。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人民幣匯率升值與否的爭議顯示了一個廣闊的待探查領域:那么多中外名家吵來吵去的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就是本系列評論開篇題目的由來——“口水能定匯率嗎”?該文從一個簡單的常識出發(fā),因為所謂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不過就是1美元能換幾元人民幣,不過就是貨幣市場上的一個成交價。方方面面對這么一個價不滿意,入市出價不就得了?為什么那么多君子動口不動手,“升值”、“反升值”地大打口水仗,就是不到市場里去出一個價?我聲明,這個問題看似沖著別人而去,“說到底是沖著自己來的”,因為未經認真的探查,我自己也并不了解,“在每個平常交易日的早上9點15分,由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那個‘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2010年4月12日為1美元兌人民幣6.825 9元),實際上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探查的結果,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是在中國的一個市場里形成的。該市場就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總部在上海外灘,其前身是匯率雙軌制時代的“外匯調劑中心”。這是一個會員制的高級交易所,由具備外匯業(yè)務資格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會員們,攜帶企業(yè)和個人結匯所得的外匯入場,彼此交易外匯與人民幣的頭寸。驚動世界的人民幣匯率,就是在中國的這個銀行間市場里每日每時交易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