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通往“艾格爾峰”(1)

底線:默多克與《泰晤士報》之爭背后的新聞自由 作者:(美)哈羅德·埃文斯


通往“艾格爾峰”

連續(xù)報道的風險巨大,不過一旦成功,將會是我們的一個重要籌碼。我在職業(yè)生涯的初期就意識到,某些情況下僅僅披露一次真相是不夠的。當年我就曾以為,《曼徹斯特晚報》的一篇報道足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然而我錯了。

不久之后,我轉(zhuǎn)戰(zhàn)《北方回聲報》,參與了蒂莫西·埃文斯的錯判絞刑調(diào)查。那時,我每天都會公布一些事情,并且在初見成效前持續(xù)了數(shù)月時間,甚至于一些員工都對這樣的循環(huán)往復心生怒火。偉大的《紐約論壇報》創(chuàng)辦人霍勒斯·格里利曾說過:“一個新聞從業(yè)者對宣傳活動厭倦之時,就是引起公眾群體注意之刻。”

1969年,第二批法律案件再次讓一切重歸審理之中。我們隨后刊登的那篇《一磅肉價值幾何?》石沉大海,杳無音信。不久,大衛(wèi)·梅森當庭反目。《每日郵報》根據(jù)他講述的故事,連續(xù)刊載了三篇引人注目的報道,卻因總檢察長的一紙警告,弄得有口難言。其他的新聞同行也引以為戒。

另外一則“訴訟代理人梅森和其他五個家庭被踢出審理”的新聞標題,也曾引起過一陣騷動,不過并沒有引發(fā)任何連鎖反應。出于對藐視法庭罪的恐懼,報道大多是雷聲大雨點小。BBC電視臺的一檔《24小時》節(jié)目,原本計劃對受害兒童的父母進行采訪,卻也因為英國釀酒公司的威脅抗議而流產(chǎn)。報紙律師處處使絆,讓大衛(wèi)·梅森不再接受采訪。

反應停受害兒童利益的難以定性,也是新聞報紙和電臺節(jié)目運作方式的寫照?!靶侣劇北欢x得太過散漫和狹隘。1959年至1962年間,全世界有8 000名兒童受到了反應停的影響。一時間,抗議如潮,群情激奮。但人們對事件的關心,卻逐漸被時間消磨殆盡。不再有“新”聞,沒有人發(fā)表演講或朝著白廳游行示威,“新”聞漸成舊聞,受害者也逐漸被人遺忘。

我們下意識的假設是,制度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軌跡運轉(zhuǎn),法律見證了正義得到伸張的一幕。實際卻恰恰相反。新聞界更擅長報道事件,而不是反映過程。這場司法災難的過程和受害家庭的支離破碎為人們所忽視。我自己也曾是其中的一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