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與向的辯證
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中有一段劇情很有啟發(fā)意義,就是一師名師楊昌濟詢問他的學生們的志向,有些學生說想當教師,有些想當官,林林總總各種志向都有,而毛澤東卻沒有回答,由此引發(fā)了楊師的注意。
俗話說,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其實這只是一種表象。學生時代常犯的錯誤就是常立志,最終多數人變成了無志之人,常見的解釋是由于不堅持無恒心,其實這樣的解釋是淺薄的。關鍵是堅持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只是自己意志的因素,而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堅持的先決條件是方向對,路線對,不斷有成方能堅持。如果外在條件不合適,當事人自己再怎么堅持也很難成功。舉例來講,一顆種子要發(fā)芽需要土壤與水分,而不是在石板上堅持。青年人求學,大多喜歡談立志,諸如將來要當軍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而毛澤東則認為,離開真理來談立志,只是對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簡單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尋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而不是張嘴就來。在沒有找到真理的情況下,為了一個自我設定的高尚的目標努力學習,大約是最正常的最積極的做法。雖然積極努力的學習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找到正確的路徑,但先學起來是不會有錯的。你想與高人過招嗎?先讓自己的本事大起來,你想看得更遠嗎?先往高處爬。天上不會掉餡餅,知識不會自動跑到你的腦袋里,大家都是學生,憑什么老天會眷顧你?
由此可以知道,心中設立較高的目標,并且尋找到實現(xiàn)目標的路徑,光有志不成,還得有向,志向志向,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年輕的毛澤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以至于他無法表述自己的志向。這一點真的是了不起的悟性,能在20歲的時候感悟到這一點的人是不多的,所以他只能先學起來,心系社會,苦學磨礪,而不去表述?,F(xiàn)如今的年輕人,一進大學就放棄了苦讀這一必需過程,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學習的動力不是自我的欲望而是父母的強迫等,但沒有前景也是一個原因,其實輕易放棄遠大志向的人不明白,在未來不明確的情況下,需要一個蛹變過程,而實現(xiàn)這一變化需要的就是苦讀,這樣你才能有機會進入下一個階段,進入更高層面的競爭。
在一師,對毛澤東影響最大的老師,是教倫理學的楊昌濟,楊昌濟就是楊開慧的父親。這個楊師當年就大大有名:他先是留學日本六年,又赴英國修學三年,然后游歷德國、瑞士。歸國后,以他的留學經歷從政當官易如反掌,楊師卻對當官發(fā)財不感興趣,他數次辭謝做官而從學,把教書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職,有長沙大儒之名。據說他的志向是“欲栽長木柱青天”,也就是說他想要做的就是教出幾個國家和社會的棟梁材,說實話這個志向更難實現(xiàn),因為這個柱子不是由老師決定的,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過楊師的博學和高尚人格,關鍵還有他扶掖后生的熱情,自然會吸引一批有志青年在自己的周圍。
我們看看楊師是怎么樣教育學生的,他在一師講修身課時,要求學生“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動皆期合此理想”。鼓勵他們要“奮斗”,“有朝氣”,“有獨立心”,能“立定腳跟”,而辦事又要“精細”,“小不謹,大事敗矣。”對學問,他認為要“貫通今古,融合中西”,而且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總是努力鼓勵學生立志做有益于社會的正大光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