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窗之間還立著一些使徒和天使的雕像。因為年代久遠,約一半已經搞不清具體身份了。雕像旁柱子頂上類似圓形的部位,都有彩繪。人們把這種四個花瓣形(其實是模仿苜蓿的葉子)的裝飾叫“四葉飾”(quadrilobe)。下層則是三片組成的三角形,叫“三葉飾”(trilobe)。這里畫的全是殉教者的故事,也就是教徒遭受各種中世紀酷刑而死的場面。這樣的人死后名字前加個“圣”字,被追認為圣人。西方宗教藝術,除了圣母故事那樣溫和的女性題材,就是各種折磨人的殘酷場面,包括他們常常表現(xiàn)的基督受刑過程,簡直令人不忍目睹。
教堂的半圓形后殿有一個圣物臺。有六個天使的半圓拱門是19世紀負責修復工作的建筑師拉敘斯(Lassus)模擬中世紀風格修建的。
如果你已經看過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就知道他們把圓形的彩窗叫“玫瑰窗”(Rose Window)。圣禮拜堂的玫瑰窗比其他彩窗要晚200年,經歷的磨難卻更多。19世紀初,禮拜堂被當作存儲資料的倉庫,為了沿窗擺放儲物架,卸下了玫瑰窗4.5米高的下半部分,換成了磚。卸下的彩玻璃有的用于補其他彩窗,有的賣給了古董商。
走出禮拜堂,別忘了從外面看看這個中世紀建筑杰作。精致的尖塔有33米高,已經是圣禮拜堂的第五座塔了,前四個毀于自然火災和革命的烈火。目前的這個是19世紀拉敘斯負責整修時設計成15世紀風格的。
圣禮拜堂晚上還舉辦一些音樂會。我第一次去參觀時已經是傍晚,禮拜堂5點就關門了。但是附近貼著音樂會的招貼廣告。我問了人,在馬路對面的一家小商店買了票,不算太貴。音樂會演奏的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小樂隊和小提琴手好極了,教堂的音響效果也好極了。外面暮色四合,光影的移動使彩色玻璃的色彩也在悄悄變化,聽著維瓦爾第清純而激越的旋律,我覺得很幸福?,F(xiàn)在想來還覺得幸福,建議你也去體會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