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共有的知識背景就是基督教的價值理念,這一理念包括一些人們應當遵循的基督教普世價值觀。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根本規(guī)則就是共存。這一種理念并不要求人們去尋求這種價值觀在人間是否存在,或是這種價值觀到底有何意義,而是要求人們在內心里把它作為既定的、為人熟知的,而且已經規(guī)范了內涵定義的價值觀予以承認,并且依照此種價值觀生活、行事。
“第二種理念受到了神經語言程序學[1](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簡稱NLP)的影響。大部分的所謂成功指導顧問都持有這類觀點,他們事實上一直以來(盡管那些作者本人很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都受到安東尼·羅賓斯[2]觀點的深刻影響。安東尼·羅賓斯認為,價值觀就是個人所堅信的、非常重要的東西。價值觀和信條會在一生中不斷改變,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價值觀和信條,并且有意識地改變它們。如果人們改變他們的價值觀,那么他們的行為也會近乎自發(fā)地改變。
“第三種理念還幾乎不為人所知,它來自神經學最新的研究成果。這一理念最為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漢斯·喬治·豪伊瑟[3],他闡釋了人類的價值和動機空間。這些價值取向說到底首先是一些情感上的偏好,它們幾乎是下意識地指導著行為。在人的一生中,它們雖然也會不斷改變,但我們卻不能夠有意識地對它們產生影響。
“根據這種觀點,價值取向并不是普世的,這一點正好與基督教的觀點相反。普世價值觀認為,意識要站在最高點指導行為——而當今的神經學研究結果認為,人的行為是情緒化[4]的,而意識從總體上來說是滯后于行為的。腦科學研究者杰哈德·洛特[5]把有意識的自我比作政府發(fā)言人,他只負責闡述和宣布政府的決議,而并不需要熟知該決議的原因和背景,更不需要參與該項決議的具體實施工作。
“可以確定的是,在具有領導和代表地位的論述文字中,人們根據至少三條決定性的準則把對于價值觀的基本理解嚴格地區(qū)分開了。第一,基于價值取向的各種不同行為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第二,價值觀可不可以被有意識地改變?人們應不應該改變價值觀?第三,人們應不應該,能不能夠規(guī)范地依據給定的價值觀來行事?還是每個人都會依照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動機來行事?
[1]神經語言程序學主要研究語言習得、語言掌握、言語生成、言語理解的神經機制,研究人腦如何接收、存儲、加工和提取言語信息,研究正常言語的神經生理機制和言語障礙的神經病理機制?!g者注
[2]安東尼·羅賓斯:美國成功學大師,當代最有名的心理學家、激勵大師及NLP大師。——譯者注
[3]漢斯·喬治·豪伊瑟: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寧芬堡小組咨詢顧問公司董事,其研究方向為市場—腦科學研究?!g者注
[4]為了讓讀者易于理解,許多研究者在書中寫道,“絕大多數的”或者“70%~90%的”行為是情緒化的,其實他們想表述的是,所有的行為都是情緒化的:沒有一項選擇能夠排除情感的參與。在對這個觀點的理解中,有一個主要問題,那就是,許多人認為理智與情感是相對立的。事實上理智只是情感的一種特殊情況,更多內容參看章節(jié)4.1?!?/strong>
[5]杰哈德·洛特:1942年8月15日出生,德國生物學家,腦科學研究者?!g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