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強生公司日本法人代表的廣瀨光雄,65歲時,從強生辭職,又新建了3家公司;70歲時,其中的兩家公司上市。他經(jīng)常說,另一家再上市的話,他就能創(chuàng)下吉尼斯紀錄了。50歲之后才成就一番事業(yè)的日本人,大概有伊能忠敬、歐姆龍公司的創(chuàng)立者立石一真和廣瀨先生。此外,我的公司上市也是在我60歲之后。62歲時,我創(chuàng)辦了日本第一家電子化研究生院大學。
總之,我們這代人沒有“我的能力就到此為止了”之類的想法。絕對不會允許偏差值這種東西來束縛自己的人生,決定自己人生的只能是自己。所以,只要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們就會堅持不懈地努力。
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這些“二戰(zhàn)”后的第一代改革家都是“不守本分”的人。
盡管松下幸之助連一句英語都不會說,但他去尋找技術合作者,繼而憑借自己的實力沖向了世界。他直接拜訪了歐美有合作潛力的企業(yè),引進了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荷蘭電機制造廠家飛利浦的事業(yè)部門制度,創(chuàng)立了電子部件的合資公司。
本田宗一郎也不擅長英語,卻揚言要在英國馬恩島的摩托車大賽中勝出,7年后他的夢想得以實現(xiàn),并奠定了今日本田的基礎。本田副社長西田通弘在本田建立不久后就加入該公司,并深受本田宗一郎和藤澤武夫的熏陶。據(jù)他說,從本田分包汽車部件的時候開始,本田宗一郎每天早晨都召集所有員工,因為他個子不高,就站在半成品的集裝箱上,連聲高呼“要做世界頂尖的本田”。另外,本田宗一郎在高中時因被開除而肄業(yè)。
成為成功人士的法則其實很簡單,就是以下三點的組合:尋找自己想做的事情,考慮如何去完成,并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岸?zhàn)”后第一代的成功經(jīng)營家,都忠實地遵循了這個法則。但以偏差值預定的和諧社會中,卻少有這樣的人才出現(xiàn)。老師設定的偏差值使得他們清楚了自己的“分量”,只希望過一種和諧、安分守己的生活,所以不會一直堅持努力。這些人遠不如高中退學、脫離偏差值教育的軟銀集團社長孫正義,他是一旦確定目標就鍥而不舍的類型。
偏差值一代如今大都已經(jīng)40歲左右了。與他們交談時,我總是從他們身上感到一種唯命是從的小市民情結。每當我說官員壞話的時候,不少人如此反駁我:
“大前先生,您總是這樣隨隨便便地批評官員,可是我們學校最優(yōu)秀的人都去了政府機關,他們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