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人成千上萬,其中有不少顯赫人物,他們對社會有著巨大的影響。如果生命和工作就是有關所有“你認識的人”的,那么我會是一個典范。和他們交往,我抱著超出交易本身的態(tài)度,認為交往本身更加重要,否則,這些關系就不會帶來難能可貴的價值。例如,我沒有一開始就將酒吧侍者視為一位終生交往的朋友,這種類型的友誼永遠不會成形,但我也不會滿足于我所說的第一層關系。
我認為關系的建立涉及五個層次。關系建立得越深入、越有意義,它駐留的層次越高。我把最親密、最深切的關系稱為第五層次,或閣樓關系。
我要明確澄清的是:關系很少能被整整齊齊地放入一個盒子(或一棟建筑物)里。它們呈動態(tài)變化。有些關系在不同的樓層重疊,另一些關系似乎像乘著電梯在樓層間上下移動。“五個層次”有助于給我一個參考點,讓我去思考定義我的關系的邊界,使我能不斷地研究關系學,讓這個理論更強大,更有價值。我嘗試在各個層面發(fā)展牢固的關系。因為我與他人的關系對我而言如此重要,而且因為我接近他們是為了去幫助他們,這種關系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變得更有意義,比我能想象到的意義還要深遠的多。
大多數關系都從我認為的第一層次開始。我們見面并相互打招呼,交換名片。第一層次關系開始通常涉及一項事務性的交流。我們需要從其他人那里獲得一些具體的東西—一張機票、一份午餐或對一個問題的協助。當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之后,我們繼續(xù)前進。
“你今天過得好嗎?”我可能會問柜臺后面的店員,實際上,我并沒有真正期待一個答案。而且,出于同樣的初衷,店員可能會禮節(jié)性地回應:“過得還好,謝謝您的關心?!北M管事實上他可能正為未付的賬單、患病的親屬或汽車需要修理而憂心著急。
每天,我們都會處理處于第一層次的關系(大約有幾十次)—與客戶、同事、郵政職員、牙醫(yī)診所的接待員、餐廳的服務員、飛機上的空中服務人員。這是大多數關系的起始階段。更多的時候,我們讓這種關系停留在這個層次。比如某天早上遇到部門的新員工,而到吃午飯時就忘記了她的名字(如果不是更早的時間)。假如別人對于我們的工作或日常生活不重要,那么我們也不會做出努力,以更好地了解他們。我們只會投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那只是在手機通訊錄里存儲的一個供應商,一個不露臉只有訂單的聲音。
更進一層的關系(也即我所說的第二層次關系)是彼此之間開始分享更多的信息,但都是些非?;镜男畔ⅲT如我們不受社會義務約束的信息,或因某項工作的要求而發(fā)送的信息,并不是深入彼此內心后提供的信息。
在工作中,我所說的“職位權威”,往往是這類關系的指導。我們互動是因為他人職位或者我們職位的需要。第二層次的關系也可能來自我們與他人的非正式的友誼,我們對他們的了解達到了一定程度,但還不是特別充分。也許你和這類朋友是因為看一場足球比賽而走到一起,或因為一次節(jié)日聚會而在一起。這些人與我們保持禮貌的交談,但很少超過新聞、體育和天氣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