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宇宙大碰撞》測量、稱重銀河系

宇宙大碰撞:大爆炸之后又發(fā)生了什么? 作者:(德)拉爾斯·林伯格·克里斯滕森


測量、稱重銀河系

銀河系是亮度適中的旋渦星系,包括2000億~4000億顆恒星,其中很多恒星都與我們的太陽相似。我們的肉眼只能看到其中最近或者是最亮的大約6000顆恒星,因為我們的視線無法穿透遍及銀河系的塵埃和氣體云,它們遮擋住了更遙遠恒星的光芒。盡管2000億已經(jīng)是個無法想象的巨大數(shù)字,但它僅僅是個開始。天文學家相信在宇宙中存在著1000多億個星系。

銀河系中的恒星質(zhì)量大約為4000億個太陽質(zhì)量;然而更多的質(zhì)量暗藏在暗物質(zhì)(見P51說明)中,這些暗物質(zhì)的分布比恒星更加均勻,它們構成了暗物質(zhì)暈,質(zhì)量至少為6000億個太陽質(zhì)量。對質(zhì)量的這一估計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種偏差源于天文學家對這種神秘物質(zhì)的質(zhì)量做出估計時無法克服的困難,因為這些暗物質(zhì)遠在幾十萬光年處,而天文學家對它們質(zhì)量的范圍和內(nèi)容幾乎一無所知。

銀河系可見光部分的直徑大約為100 000光年,厚度約1000光年。這個比例差不多剛好與老式的LP乙烯基磁盤相當。銀河系的中央核球厚度約為10 000~12 000光年,整個球體作自轉(zhuǎn)運動。

由我們的太陽、行星、衛(wèi)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所組成的小小的太陽系,位于銀河系的獵戶臂上,距離銀河系的中心大約26 000光年。

星系是漂浮在浩瀚宇宙海洋中的小島,每一個星系都是由無數(shù)顆恒星構成的。

為了對銀河系的絕對尺度有個概念,我們來想象一個比例模型,模型中的1厘米代表1000萬千米。在這個比例模型中,太陽大約是一粒米粒那么大,地球則是顯微鏡下才能看清的一粒塵埃,距離太陽大約15厘米遠。整個太陽系的直徑為12米,最近的恒星半人馬座比鄰星則是距離太陽40千米遠的另一粒米粒。但同樣在這個比例模型中,銀河的盤直徑將達到100萬千米。我們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就是遠在1.5倍地月距離的扁盤上一粒米粒近旁,一顆只能在顯微鏡下看見的塵埃顆粒。

星系的一個令人驚詫不已的事實是,它們是如此的空曠。我們在上面的比例模型中已經(jīng)看到,縮小至米粒大小的恒星系統(tǒng)是如何分布在空曠的幾萬千米范圍內(nèi)的,接下來讓我們再做另一次想象實驗,這次我們把整個太陽系縮小為一顆米粒。想象把銀河系中所有的質(zhì)量集中在一個與太陽密度相同的球內(nèi)(不要擔心怎樣才能實現(xiàn),也不要想具體的操作者——這只是想象的樂趣)。那么這個質(zhì)量約為1萬億個太陽質(zhì)量的球,直徑只稍稍大于太陽到冥王星距離的兩倍,即150億千米。而整個銀河系的直徑(現(xiàn)在銀河系全空了)相當于從意大利的米蘭到都靈的距離(140千米,只是1個多小時的車程)。星系確確實實很空曠。遠在1.5倍地月距離的扁盤上一粒米粒近旁,一顆只能在顯微鏡下看見的塵埃顆?!@就是我們在銀河系中的位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