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語言屬于藏緬語族的民族還有不少,如屬于緬語支的阿昌族,屬于景頗語支的景頗族(景頗語另有部分方言屬于緬語支),還有屬于儂語支的獨龍族等,由于其分布比較分散,方言比較復雜,而且使用人數(shù)較少,這里我們姑且把他們放在一起介紹。
阿昌族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隴川縣戶撒和梁河縣九保、囊宋三個阿昌族鄉(xiāng)。另外,潞西縣江東鄉(xiāng)高埂田和盈江、瑞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的漕澗、舊州等地,保山地區(qū)騰沖縣和龍陵縣也有部分居住。人口約為三萬人。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分為梁河、隴川、潞西三個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大多數(shù)阿昌族人兼通漢語和傣語,習用漢文和傣文。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褲腳短而寬。小伙子喜歡纏白色包頭,婚后則改換黑色包頭。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0厘米長的穗頭垂于腦后。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穿各色大襟或?qū)笊弦拢麓┖谏L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已婚婦女一般穿藍黑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喜用黑布纏出類似尖頂帽狀的高包頭,包頭頂端還垂掛著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糯米粑粑和過手米線是阿昌族的兩種風味食品。另外,阿昌族喜歡吃芋頭(即紅薯),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是必不可少的。肉食主要來源于飼養(yǎng)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做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后,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干凈,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作料與米線一起食用。酒是阿昌族人常年不斷的飲品,婦女常飲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過去青年男女有嚼檳榔的習慣,牙齒往往被染成黑色,故又有“齒黑為美”的舊俗。
茶也是阿昌族必不可少的待客飲品。他們的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這是一種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一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后又拿出茶壇,主客一道喝茶交談。另外,阿昌和佤、傣、景頗、德昂等民族都有嚼煙的習慣。
阿昌族住房多為磚瓦、木石結(jié)構(gòu)的四合院建筑,正屋住人,兩邊廂房樓上堆糧食等生活資料,樓下是豬圈或牛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