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紅河、瀾滄江沿岸和無量山、哀牢山地帶。人口大約有140萬。哈尼族通用語言是哈尼語,又分哈雅、碧卡、豪白三種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種土語。哈尼族原來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的服飾,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異,一般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用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穿長褲,也有的地區(qū)下穿短裙,裹護腿,如西雙版納及瀾滄一帶的婦女。哈尼族有些地區(qū)的服飾獨具風格,以紅河縣部分地區(qū)的婦女為典型,其下身穿緊身超短褲,視短褲緊勒至現(xiàn)出臀部原形為美,短褲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們都憑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這種短褲被稱作“拉八”。
哈尼族常年以米飯為主食,逢年過節(jié)則吃糯米飯和糯米粑粑,平時一日兩餐,農忙期間一日三餐。哈尼族有一種特殊的烹調方式——生蒸飯,即二熟飯。其制作方法是,先將浸泡過一夜的大米控干,盛入甑(zèng)內生蒸,待半熟后即倒入大簸箕中,灑上適量冷水,用一塊特制的木片拍打五六道之后,任其攤涼,三五日之內逐日重蒸食用而不變質。這種生蒸飯能始終保持營養(yǎng),滋潤可口而耐餓。哈尼族食肉量較大,以豬、牛、羊、雞、鴨肉和禽蛋為主,并兼食水產品。哈尼族男子中盛行“白旺”,即用豬、羊等的鮮血制作的剁生,被列為殺豬宰牛期間必不可少的名菜。另外,哈尼族普遍喜食酸辣食品。
哈尼族的普洱茶舉世聞名,哈尼族聚居區(qū)之一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有一顆樹齡在1700余年的野生古茶樹,這里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故鄉(xiāng)。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勢建立村寨。大部分地區(qū)的民居是土結構,西雙版納流行竹木結構的樓房,旁設涼臺,別具一格。哈尼族最典型的建筑是“蘑菇房”,因形似蘑菇而得名。
哈尼族的婚姻也是一夫一妻制,一般人認為一夫多妻不符合哈尼族的習俗,但是如果婚后多年不育男孩則允許娶妾。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戀愛,但結婚要征得父母同意,這也是中國許多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共同習俗。哈尼族婚禮上流行唱歌,哈尼族語婚禮歌稱為“然米比”,包括送嫁歌和哭嫁歌,都是連哭帶唱、哭唱交替的形式。墨江碧約人有“踩路”訂婚的習慣,就是男女雙方情投意合后,與雙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沒有遇到兔子等野獸,就算訂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