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說1907年霍爾斯特德已經(jīng)站到了這種認知的門口,那么他還是斷然地選擇逃避,重彈自己的陳詞舊曲。他在一篇論文中提出:“即使沒有我們所提供的證據(jù),我仍然認為,外科醫(yī)生對很多病例都有義務進行鎖骨上的手術?!钡沁@時,乳腺癌治療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令他筋疲力盡。試驗、表格、圖示從來都不是他的強項;他是外科醫(yī)生,不是記賬先生。他寫道:“對于乳腺癌,尤其如此——如果一位外科醫(yī)生有興趣提供最好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那么他大可自便。”這一論調(diào)按照霍爾斯特德的行事標準,幾乎可以說相當粗魯。這也反映出霍爾斯特德日益懷疑自己的手術結(jié)果能否經(jīng)得起檢驗。他本能地知道,自己越來越難以把握這種不定形的疾病,對它的理解漸行漸遠。1907年的論文是霍爾斯特德的最后一篇,也是最全面的一篇討論乳腺癌的文章。他期待一個全新的、開放的解剖學遠景,能讓他平靜地施展自己卓越的手術技能,而不用像現(xiàn)在這樣爭論來爭論去,對手術結(jié)果再三衡量?;魻査固氐聫奈磽碛羞^完美的臨床風度,他一頭扎進了與世隔絕的手術室和宅邸里冰冷寬闊的圖書室。他把注意力轉(zhuǎn)向了其他器官——胸腔、甲狀腺和重要的動脈組織;在這些部位,他繼續(xù)進行杰出的手術革新。但是霍爾斯特德再也沒有寫過學術性文章來分析那以他賴以為名、宏大又不乏瑕疵的手術。在1891年到1907年這狂熱的16年里,根治性乳房切除術從最初巴爾的摩的悄然萌芽,發(fā)展成為全美各大外科會議的焦點話題,人們對癌癥治療的探索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但也向后倒退了一大步?;魻査固氐潞翢o疑問地證明了在技術上施行大范圍、精準的外科手術治療乳腺癌是可行的。這樣的手術,可以大幅度降低該種致命疾病局部復發(fā)的風險。但是,霍爾斯特德絞盡腦汁卻也無法證明的事實,更讓人深思。經(jīng)過近20年的數(shù)據(jù)收集,在一次又一次會議中被吹捧、贊揚、分析、再分析之后,根治術在“治愈”癌癥方面的可靠性仍然未能完全確立。即使再多的手術,也并沒有帶來更有效的治療。
然而,這些不確定因素并不能阻止其他外科醫(yī)生采用激進的手術。“根治主義”成為了一種心理上的執(zhí)念,深深地扎根于癌癥手術中。就連“根治”一詞在概念上也是個誘人的陷阱?;魻査固氐掠眠@個詞,本希望他的手術能挖掘出深埋地下的腫瘤根源。但這個詞也意味著“激進”、 “創(chuàng)新”、“大膽”,并且正因為這樣的意義才勾起了病人的想象力。畢竟無論男女,誰面對癌癥時愿意選擇非根治性或“保守的”手術呢?
事實上,“根治主義”之所以會變成主流,不只是取決于外科醫(yī)生如何看待癌癥,也取決于醫(yī)生如何自我定位。一位歷史學家寫道:“由于沒有受到來自其他方面的反對,因此也就沒有什么能聚眾阻礙它的去路,于是根治性外科手術的應用很快固化為教條。”當英雄式的手術沒有達到預期時,一些外科醫(yī)生便開始完全推卸治愈癌癥的責任。1931年,在巴爾的摩會議上,霍爾斯特德門下的一位醫(yī)生宣布:“毋庸置疑,如果手術操作幾近完美,那么病情或許能局部治愈。而這也是外科醫(yī)生必須擔當?shù)奈ㄒ回熑??!睋Q句話說,最好的外科醫(yī)生能做的,就是完成一場技術上最完美的手術。至于是否治愈癌癥,則是其他人的問題。
“越是根除,效果越好?!痹谶@種旗號下,手術朝著越來越無畏、激進的極端路線發(fā)展。這正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早期外科學的總體思路。在紐約,外科醫(yī)生亞歷山大·布朗希威格(Alexander Brunschwig)發(fā)明了一項治療宮頸癌的手術,叫作“完全盆腔清除術”。這種治療法極其艱難且消耗體力,即使是最得霍爾斯特德真?zhèn)鞯耐饪漆t(yī)生,也需要在手術中暫停休息、更換姿勢。紐約外科醫(yī)生喬治·派克(George Pack)的綽號就是“派克小刀”[“Pack the Knife”,名字仿照一首流行歌曲——《邁克小刀》(Mack the Knife)],形容這位外科醫(yī)生好像與他最鐘愛的手術工具人刀合一,好像某種人首馬身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