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這個社會會好嗎》[革命]如何告別革命(4)

這個社會會好嗎 作者:熊培云


革命的硝煙如何從人心中散盡?在反思法國大革命方面,雨果那代人究竟做了怎樣的努力與決斷,讀者不妨隨我到法國西部做一次短暫的旅行。

今天,走在布列塔尼鄉(xiāng)下,如果你是個我這樣的異鄉(xiāng)人,一定會愛上那里的四季繁花、雨水漣漣。最動人是在和風(fēng)朗日,好端端的天空竟會突然篩落一陣明晃晃的太陽雨。然而,早在兩百年前,這片土地卻比巴黎更腥風(fēng)血雨,因為它是保皇派的大本營,是革命與反革命的殺戮之地。大約十年前,正是在這里我第一次讀到了雨果的小說《九三年》——一份有關(guān)革命的判詞,一曲人道主義的挽歌。

小說是這樣開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逝膳衍姌寶⒏锩乃{(lán)軍,縱火焚燒城市,對藍(lán)軍駐過村子的無辜村民以死相懲,“燒光殺光,決不留情”。面對貴族的燒殺,藍(lán)軍則以暴制暴,絕不寬恕。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在叛軍首領(lǐng)、布列塔尼親王朗特納克被藍(lán)軍圍困以后。本已成功脫逃的朗特納克,在半路上聽到一位母親絕望的求救,又折返回去營救三個落難火場的孩子,卻被藍(lán)軍擒獲。受其人道主義精神的感染,藍(lán)軍司令官戈萬認(rèn)為應(yīng)該以人道對待人道,于是放走了朗特納克。為此,戈萬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被押上了革命的斷頭臺。根據(jù)革命派的法令,“任何軍事領(lǐng)袖如果放走一名捕獲的叛軍都必須處以極刑”。而堅持行刑的,正是戈萬的老師西穆爾丹。他們原本深愛著對方,然而,革命的教義殺死了革命的信徒,革命的老師殺死了革命的學(xué)生。

革命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消滅舊制度,是為了改造不合理的關(guān)系,而不是為了消滅人。在雨果筆下,當(dāng)革命的意義超出了人的意義,革命者便只有死路一條——戈萬腦袋落地,西穆爾丹舉槍自盡。顯然,雨果并不詛咒革命,也不反對共和國的建立,他反對的是你死我活背后的換湯不換藥。他在《九三年》里安排了這樣一個意味深長的細(xì)節(jié):一個險些殺了戈萬的?;逝稍诒徊逗笄笏溃耆f的態(tài)度卻是,“你要活著。你想以國王的名義殺死我,我以共和國的名義寬恕你”。讓一切回到人的命運(yùn)本身,這才是雨果理想中的法國大革命。為自由而戰(zhàn),而不是為革命而戰(zhàn),“在絕對的革命之上,還有絕對的人道主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