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味道之第一宗罪》百年老店(1)

味道之第一宗罪 作者:梁文道


回想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我剛剛開始背著包在大陸到處跑的時候,其中一個重要任務(wù)就是去拜訪各地所謂的“百年老店”,嘗嘗它們那聞名遐邇的拿手好菜。之所以要在“百年老店”這四個字上加上引號,而且輟以“所謂的”這個有點保留又有點不太客氣的形容詞,是因為跑這一圈下來,我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的百年老字號都早已名不副實。不只出品離古老傳說遠(yuǎn),甚至連它們到底還是不是原來那家店也都很可疑了。

許多人把這個問題的責(zé)任歸結(jié)到中共建政之后的國有化政策,一旦收歸國有,那些老店和原來的店東還能有什么關(guān)系呢?沒錯,所有權(quán)的變更確實會帶來很大的影響,但在我看來,最致命的打擊恐怕還是政治浪潮底下,一批批紅色新丁徹底奪走了老師傅的權(quán),平白無故地中斷了整個廚藝傳承的命脈。你看陸文夫的《美食家》,他就把這個過程寫得入木三分,乃知其害之后患非一日可愈。

問題是如果沒有這些外力的影響,我們中國人又能不能好好地耕耘出一塊可以栽培老店的沃土呢?坦白講,我很懷疑。常言道“富不過三代”,我覺得這是個十分有道理的觀察。第一代人含辛茹苦地建起基業(yè);第二代人則一方面在這家底上擴(kuò)張版圖,另一方面卻往往也埋下了日后裂解的遠(yuǎn)因;到得三代,那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多半就已走到花果飄零的末日了。但凡中國人經(jīng)營的家族企業(yè),其命運(yùn)皆不脫這條軌跡。而三代人加起來,豈不正好就是百年之壽?難怪在我們中國,百年便能稱老,而創(chuàng)業(yè)至今過百歲的店家直如鳳毛麟角。比如說“上海老飯店”,始創(chuàng)于前清同治年間,原來叫做“榮順館”,好像還沒走到民國就已驕傲地更名為“老飯店”了,這全是中國食肆壽命如蜉蝣、起落于朝夕之間的緣故。再看香港的“福臨門”和“鏞記”,才到二代便已傳出兄弟鬩墻家事不和的消息,說句得罪人的話,他們能不能撐到百年,還真是難講得很。

相比之下,歐洲反倒有幾家開了兩三百年的餐館,除了游客特別喜歡的馬德里“保丁”,從羅馬到柏林,也都還有些見載史籍的老字號。它們?yōu)槭裁慈绱碎L壽?又是否仍是原來那家人的后裔在掌政?我都不太清楚??墒俏視缘萌毡景倌昀系陻?shù)量特別多的秘密。

在日本,尤其京都,百年根本算不上什么,只不過是入場最低門檻而已,開業(yè)兩三百年的鋪子簡直比比皆是。更可怪的是,那些老店居然還真在原來那一家人手中,沒有轉(zhuǎn)手,也沒有更名。我曾聽任職于香港大學(xué)的日本史專家官文娜教授解釋,這是因為日本人講究“業(yè)緣”多于“血緣”,注重手藝之傳續(xù)多于血親之間的恩澤。舉個簡單的例子,也許有這么一個做扇子的師傅,手上功夫一流,待客熱誠忠實,但他年紀(jì)也不少了,眼看就快到要決定繼承人的時候,他的兒子從小跟著爸爸長大,別的不會,只能做扇,偏偏又不算用心,結(jié)果不太出色。而他的大徒弟,卻是一門心思全花在扇子上頭,幾乎到了別無生趣的地步,難怪隱隱然有青出于藍(lán)的勢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