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2月建筑工程部召開了“設計及施工工作會議”。各報陸續(xù)揭發(fā)了近幾年來基本建設中的浪費情況和設計中導致浪費嚴重的“復古主義”、“形式主義”的偏向。與此同時,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了對“以梁思成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唯美主義的復古主義建筑思想”的批判,還在頤和園暢觀堂成立了一個批判梁思成的寫作班子。參加的人有各部局,有北京市委宣傳部部長等。批判組共寫了一百多篇批判文章,連清樣都打好了。北京市委開了好多次討論會,周揚同志也參加了。周揚同志有很深的美學造詣,他說:“馬列主義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是美學部分,中國對馬列主義美學的研究更少,你們寫了這些文章連我這個外行都說不服,怎么能說服這樣一個老專家呢?關于民族形式,原來有的東西就有民族形式的問題,原來沒有的就沒有民族形式的問題。建筑在我們國家發(fā)展了幾千年,當然有民族形式的問題。建筑肯定是有民族形式的問題,批判的文章,我的意見還是不要發(fā)表。我們只能批判浪費?!绷核汲稍谶\動之初不同意這些批判,但在他學習了“設計及施工工作會議”的文件之后,他承認建筑界的“唯美主義”、“復古主義”的設計偏向,他有一定的責任,但是他保留自己的學術觀點。
對于“大屋頂”的批判,至今學術界仍存在各種不同的看法,這是一個沉重又復雜的話題,不是這篇短文所能解決的。也許現(xiàn)在做出結論還為時過早。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各種新技術很快就會傳遍全球,建筑的民族形式是否也會隨著建筑的新材料新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而消失呢?但是另一方面看看天安門、人民大會堂和法國人設計的半個球扣著的大劇院,人們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我想歷史會做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