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情商15課》破壞性vs.建設性(1)

情商15課:人生早晚都要補的課 作者:曾莉


對于情緒帶來的主觀感受,我們通常有好情緒和壞情緒之分。心理學也慣用正面(positive)和負面(negative)來把情緒分類,前者如樂觀,后者如悲觀。但正面情緒不必然帶來好結果,比如樂觀可能使人盲目;同樣,負面情緒也未必就一定是壞結果,比如害怕會叫人謹慎。

若從情緒最終導致的結果看,情緒則可以分作破壞性和建設性兩類。一語不合,就摔鍋打碗;一失戀失意,就割腕投河;一贏球興奮,就酗酒飆車;一受辱憤怒,就端槍亂射,這些損人不利己的表達都使情緒具有破壞性。

而建設性情緒,借用莊子的話,就是“順人不失己”,是與己和諧、與人和睦的“和為貴”做法。這種建設性一定是雙向的,損人利己或是損己利人雖對一方暫時是建設性的,但它們都是單向的,以另一方的受損為代價,這種建設性必難以為繼,最終還會歸于破壞性。

2006 年足球世界杯決賽,在法國隊與意大利隊之間進行。開場7分鐘,法國隊靈魂人物齊達內(nèi)就罰中一粒漂亮的點球,為法國隊取得了領先優(yōu)勢。

可是,比賽進行到加時賽時,眾目睽睽之下,齊達內(nèi)卻用閃亮的光頭撞向了意大利隊后衛(wèi)馬特拉齊,后者隨即倒地。裁判舉起了紅牌,齊達內(nèi)被罰下賽場。隨后,失去了隊長的法國隊,在最終的點球大戰(zhàn)中不敵意大利隊,與冠軍失之交臂。同時,齊達內(nèi)本人遭到禁賽3 場,罰款7 500 瑞士法郎的處罰。

對于齊達內(nèi)的失態(tài)表現(xiàn),德國組委會主席貝肯鮑爾在賽后猜測:“肯定是有人對齊達內(nèi)說了什么,他平常是一個含蓄的人,并沒有什么攻擊性。”齊達內(nèi)在事后接受媒體訪談時,證實了這一點,在道歉的同時他表示,馬特拉齊理應受到頭撞,因為他使用了“非常難聽的語言”,侮辱了自己的母親和姐妹。據(jù)英國一位唇語專家分析,在齊達內(nèi)頭撞馬特拉齊之前,馬特拉齊說齊達內(nèi)是“一個恐怖主義娼妓的兒子”。盡管這種說法遭到馬特拉齊的否認,但國際足聯(lián)紀律委員會經(jīng)過調(diào)查宣布,兩人都承認馬特拉齊的話帶有污蔑性,但與種族歧視無關。

無論如何,一代足球大師就這樣斷送了法國隊奪冠的希望,在一片噓聲中結束了自己足球生涯中最后一次世界杯的最后一場比賽。齊達內(nèi)的“真性情”之舉,雖熱血卻誤了大任,這種憤怒無疑是破壞性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