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象與騎象人》有關(guān)心理的古老比喻(1)

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shè) 作者:(美)喬納森·海特


人類需要用比喻來思考。我們對新事物或復(fù)雜事物的理解,是借助于已知的事物與前者間的關(guān)聯(lián)。譬如,一般來說,我們很難用空泛的角度思考人生,但如果用“人生有如一段旅程”這樣的比喻,我們就能得出一些結(jié)論:走這段旅程之前,我們應(yīng)該先了解地形,選好方向,找?guī)孜缓寐冒?,如此才能好好享受這段旅程,因為走到旅途的盡頭,可能什么都沒有。同樣,我們也很難思考何謂“心理”,但是一旦我們找到適當?shù)谋扔?,頓時就會豁然開朗。翻開歷史,人類一直和動物生活在一起,也一直想操控動物,于是,古代人便拿動物來做種種比喻。例如,佛陀便將人的“心理”比喻為野生大象:

我此過去心——任意隨所欲,隨愛好游行。我今悉調(diào)伏,如象師持鉤,(制御)泌液象。

柏拉圖也用過類似的比喻。他把自我“心靈”(soul)比喻成一輛馬車,而由“心理”的冷靜、理性的那一面來駕馭馬車,柏拉圖的馬夫必須駕馭兩匹馬:

右邊這匹馬氣宇軒昂,體形挺拔強健,脖子長又直,鼻子有貴相……這匹馬很自愛,也知謙虛自制;重視榮譽感,所以無須鞭打,只要下口令即可。但另一匹馬卻四肢彎曲,關(guān)節(jié)粗大……動作粗野無禮,耳朵四周毛發(fā)雜亂,聾得像根柱子似的,只有用馬鞭抽它,用馬刺刺它,才能讓它就范。

柏拉圖認為,人類的某些情緒及熱情是好的(比如榮譽感),因為它們可以將自我導(dǎo)向正途;有些情緒卻是有害的(比如欲望及貪念)。柏拉圖式的教育目標旨在幫助馬夫,讓他得以完全馴服這兩匹馬。2 300年以后,弗洛伊德提出相關(guān)的模型。他指出,人格分成三個部分:自我(ego,即有意識、理性的自我)、超我(superego,即道德良心,有時會過于拘泥于社會規(guī)范)以及本我(id,即享樂的欲望,各種欲望,總想及時行樂)。每每我講課說到弗洛伊德時,我就會以馬和馬車來比喻人的心理,馬車夫(自我)為了駕馭饑餓、貪婪又不聽話的馬兒(本我),總得經(jīng)過一場激烈奮戰(zhàn)。同時,馬車夫那坐在后座的父親(超我)卻還一路對他說教。弗洛伊德認為,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通過強化自我,讓自我能更好地控制本我,并擺脫超我的束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