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的精神》前言(15)

城市的精神 作者:(加)貝淡寧


8 或許可以寫另外一本關于鄰居驕傲的書(人們可能想到東京這樣的城市,或者倫敦的行政區(qū)在自豪感和身份認同方面確實發(fā)揮了關鍵的作用)。但是,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對社區(qū)的自豪感似乎不如對城市的感情那么強烈,特別是在當今(在北京,人們常說人的口音暴露出他是哪里人,但是北京口音變得越來越一致性,因為北京人在市內的遷移更頻繁了)。從規(guī)范的角度看,我們相信社區(qū)往往更封閉和同質化,因此從道德上說不如多樣的開放的城市那樣有合理性。

9 在意大利語中,campanilismo 這個詞指比國家低一級的愛國主義的形式(法語中的 esprit de clocher 與此類似)。但是,它不同于我們說的公民精神,campanilismo 是貶義詞,包含著褊狹、自大、狹隘,而公民精神則帶有褒義,只要它不為侵犯基本人權的行為辯護。

10 集中在“城市”上或許還是太抽象,無法抓住一個團體內社會生活的所有的或大部分的細節(jié),我們不能避免在準確性和社會相關性之間的交換關系。飛得過高意味著丟掉太多的細節(jié),但是挖掘太深入意味著錯過可能具有更大趣味和相關性的社會趨勢。

11 有人給我們建議應該有另外一個議題:使用對城市的感情抗衡民族主義。但是我們沒有反對任何形式的民族主義的意思:當民族主義有助于給國家?guī)砗推胶桶踩?,激勵有錢有勢的人關心其他人時,我們支持它。我們確實希望公民精神能夠抗衡民族主義的反動形式。如果人們對城市擁有強烈的感情,他們就不大可能形成對國家的排外的沙文主義情緒,除了一些例外,如對城市國家的感情如新加坡或者像耶路撒冷和北京這樣常常被作為國家的象征的城市。

12 Todd Woody and Clifford Krauss,“Cities Prepare for Life with the Electric Car,” New York Times,15 February 2010.

13 其他例子,請參閱 Stephen Moore,Alternative Routes to the Sustainable City:Austin,Coritiba,and Frankfurt (Lanham,MD:Lexington Books,2007).

14 城市也能給國家造成令人頭疼的政治問題。比如巴黎的公眾支持達賴喇嘛,破壞了法國政府修補與中國關系的努力(請參閱巴黎一章)。

15 帕拉格·卡納認為全球城市,像中世紀后期和文藝復興時期常常推動歐洲革新的自治城市一樣,將越來越多地刺激未來世界秩序在經濟、政治、外交上的革新。請參閱Parag Khanna,How to Run the World:Charting a Course to the Next Renaissance (New York:Random House,2011).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