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F(xiàn)在的曼徹斯特市中心是斯賓尼菲爾德(Spinningfields),這里在19世紀80年代曾是擁擠的紡織廠聚集區(qū),每家工廠都擁有15 000臺婦女勞動力織機和縫紉機。今天的斯賓尼菲爾德則是現(xiàn)代的商務區(qū),高端時裝店和新奇建筑林林總總。在一棟二層小樓的服裝店玻璃櫥窗里,展示著幾百臺老式勝家縫紉機搭建的藝術裝置矩陣,折射出該地區(qū)的工業(yè)過往。當然,店中的大部分服裝是中國制造。
由斯賓尼菲爾德往北幾個街區(qū)就是北角,這里的一些舊紡織廠庫房已經改頭換面變成了高端設計工作區(qū),成為網絡公司、游戲開發(fā)商和圖形工作室的新家。這里是曼徹斯特轉型成為數字中心的展示范本。也許曾經武裝了工業(yè)時代的設計與工程技術并未消退,隨時準備在媒體、娛樂和營銷領域大展身手。(但現(xiàn)在下結論仍然為時過早,大部分空間依然有待利用,而且政府向已經進駐的企業(yè)投入了大量資金。)
再往北走幾個街區(qū),就到達了頂著漂亮名頭的新伊斯靈頓區(qū),此處就能看到更多重塑曼徹斯特的不確定性。新伊斯靈頓區(qū)內大部分還是廢墟:維多利亞時代的工廠只剩下了破敗的舊址,屋頂塌陷,窗戶早就不翼而飛了。由于已被列為歷史遺跡,這些老房子禁止拆除。但保持原貌重建(如歷史建筑名錄要求)的成本與風險都高得驚人,因此這些廠房就一直矗立在那里,慢慢地腐朽下去,提醒著人們已經逝去的帝國輝煌。雖然其中一些房屋確實在最近的房地產泡沫中引起了投資商的興趣,但最后還是未得善終:現(xiàn)在成了一個又一個圍起來的工地,但均處于停工狀態(tài),尷尬地凝固在了過去與未來之間。在無盡的拖延中,這些房子為該地區(qū)蒙上了一層無人工作的廢棄工地的頹敗色彩,碎石遍地、灰塵飛揚,毫無生氣。
但在這樣的后工業(yè)景觀中,仍然存在一些希望與增長,比如在曼徹斯特某條運河的河岸邊,與舊時霍亂醫(yī)院毗鄰的舊工廠廠址目前已經建起了一座現(xiàn)代化高層建筑,上面一層與底下一層都呈一定角度,并且噴涂了粉、棕和桃紅等完美搭配的色彩。大概由于設計師在堆疊薯條時找到了設計靈感,這座建筑就被稱為“薯條”,是現(xiàn)代工作、生活和娛樂空間的范本模型。上面若干層是公寓,最下面幾層是餐館和購物中心,中間層則是寫字間。
毋庸贅言,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對建筑行業(yè)的打擊最大。該建筑中的餐館和咖啡館工程項目自然停工,而且也沒有多少人愿意住在商用樓里。因此,該建筑的所有者決定,與其讓這座建筑空置,不如在此進行一項重現(xiàn)曼徹斯特昔日輝煌的實驗:他們將建筑物提供給地方制造業(yè)協(xié)會使用,作為未來產品制造的實驗基地。目前,這里是曼徹斯特微型制造實驗室,也是英國第一家微型制造實驗室。
微型制造實驗室是一個特殊的創(chuàng)客空間,以尼爾·格申費爾德的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在10年前創(chuàng)立的模型為基礎建造—微型制造實驗室源于格申費爾德在麻省理工學院開設的熱門課程“如何制造(幾乎)任何東西”。每個微型制造實驗室(寫作本書時,共有53個此類實驗室分布在全球17個國家中)至少配備一套數字制造工具,包括一臺激光切割機、一臺刻字機、一臺大型數控家具制作機以及一臺小型電路板制作機、基本的電子設備,有的實驗室還有3D打印機。這些實驗室有時會配備更傳統(tǒng)的機械加工車間工具,比如金屬車床和鉆床,但通常更多地配備較小型成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