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義為何如此脆弱?--讀慈繼偉《正義的兩面》(4)

正義為何如此脆弱 作者:萬俊人


從根本上說,正義的實質內涵體現為權利與義務的對等交換。說得再直接簡明一點,所謂正義,就是相互性基礎上的利益交換。社會制度和倫理規(guī)范的正義直觀上表現為社會對權利和義務的公平安排或分配。但社會不是抽象的集合體,它是由諸多個人在一定共契基礎上組織成為的生活共同體,其組織結構及其運作憑著或通過諸如國家政府、社團組織機構或特定的社會管理機構得以實現。公民個體與國家的關系正義并不僅僅停留在達成社會契約階段時的權利與義務的公平交換,即每個人將自己部分讓渡出去的權利托付給國家(政府)管理,形成公共權力,而國家或政府則負責代理各社會成員管理并行使這部分已經公共化了的權利,承擔管理行使公共權力的職責(國家或政府的政治義務),而且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公民個體與國家形成并確定這種權利委托與權利管理的政治關系之后,兩者之間仍然存在著持續(xù)有效的利益交換關系,因之仍然存在雙方關系的正義問題。具體表現為:凡進入社會契約的公民個體都有服從和遵守社會正義制度和規(guī)范的義務,除非后者改變了原初的約定而失去其正義的品質,如政府專制、權威暴行等。作為交換,國家同樣有義務維護和保證每一個社會公民的正當權利和利益。如果社會允許個別或部分公民的非正義行為,或者說,如果社會中的非正義行為得不到應得的制裁和懲罰,勢必造成另一部分社會公民的權益受到侵犯和傷害,也就意味著政府的失職和不公。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無傷害(他人)的非正義行為,因為正義首先是一種相互性。無論是正義還是非正義,都是一種相互性的價值互換關系,區(qū)別只在于這種互換的性質:公平或不公平。

社會正義的脆弱性在于,社會如何始終如一地確保其制度和規(guī)范運作的無條件性公正、以便使所有社會成員的權利始終都能夠得到合法的維護和公正的實現。這的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要實現此一目標,首先要建立一套普遍公正的社會制度、規(guī)范和秩序,但這還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要艱難的是社會如何保持這種公正的秩序持續(xù)不變,如何防范例外的非正義行為和情形的發(fā)生。比如說,既定正義制度和規(guī)范的蛻變;個別或少數公民的非正義投機。現代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提示我們,在某一既定的交易秩序底下,采用例外的“交易方式”有可能獲得較大的個人利益,當然也具有較大的風險。問題在于,只要存在高額的利益,就有人會鋌而走險。而且,在社會的生活秩序中,驅使某個或某些人做不正義之事的動機絕不只是追求額外利益的投機心理,還有某些意外的動因,比如,因情緒的失控而做出不義的舉動,造成對他人或社會的傷害。正是這些投機求利、意外舉動的經常性存在和發(fā)生,使得社會的正義秩序常常受到威脅乃至破壞,從而造成人們正義愿望和動機的脆弱易變。一旦出現社會對非正義行為的失控或例外“豁免”,就會直接影響到受害者恪守正義原則和規(guī)范的心理意愿,使其發(fā)生動搖,并間接地在更大范圍內影響到其他社會成員的行為動機,使社會成員的正義行為動機發(fā)生連鎖性的消極反應,乃至形成社會正義的信仰危機,從而反過來從根本上動搖和威脅到整個社會的正義秩序。1994年在美國發(fā)生的辛普森案就是一例。由于作為起訴方的洛杉磯警察局在取證過程中出現紕漏,致使辛普森有罪難罰,成為正義的例外。一時引起全美社會嘩然。若非民事道德法庭的補救性追究,使辛普森受到道德和經濟上的制裁,不知該怎樣才能平緩美國民眾普遍激昂的“正義憤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