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變4從“大量生產”到“按需定制”(12)

7個轉變,讓公司3年勝出 作者:李蓓


二“即時交付”——建設物流網絡的難題

(一)物流

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即時交付”的構成。事實上,按照“反向價值鏈”構筑的交付模式,我們可以把所有的交換都分為“比特化”和“實物化”兩個部分。

即時交付包括了“比特化”和“實物化”兩個部分。

在需求確認的階段,基本上所有的信息交互都是可以“比特化”的,這個部分可以通過網絡和通信的方式實現,在具備足夠的帶寬資源的前提下,這部分的交付可以瞬間完成;當交換涉及到實物的時候,就需要通過物流實現?!凹磿r交付”的瓶頸還是在物流方面。

毫無疑問,從“工業(yè)生產”以來,物流網絡的建設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今天,最快速的物流服務,可以確保在世界上任何兩個地點之間傳送包裹的時間不超過48小時(UPS公司認為他們可以做到,但實際上這和包裹的尺寸、內容和通關時間緊密相關)。在承諾的背后,是全世界的鐵路、輪船、航空、公路……運輸能力的提升、貨物包裝和集成方面的改善,以及和各國在海關檢測、通關、關稅等方面的鼎力合作,如果沒有這些變化,靠一國或一個企業(yè)的力量實現的物流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

盡管物流能力有所改善,但是我們曾經在“市場的分解”中談到,如果真的能夠出現最大的市場,那么構成市場的各要素(其中就包括“物流”),就需要實現各自的網絡化。

現在,距離各個行業(yè)都能利用“第三方”物流進行“即時交付”的要求還相差甚遠,具體體現就是前面我們所提到的48小時“快捷”物流的價格是令人咂舌的50~200美元,這樣的價格把大量單價在50美元以下的產品利用“第三方物流”的通路堵塞住了。

(二)“網絡效應”

如果為了不讓物流成本成為不可承擔的交易成本,就必須建筑起能夠“門到門”、覆蓋全球的網絡,這個網絡還必須是廉價的、經濟的。這是一個難題,也是“網絡效應”的困境。

所謂“網絡效應”,就是當基礎設施形成了“網絡”之后,出現“規(guī)模效應”和需求的“井噴”,在需求不那么確定的時候,比較保險的做法是建設連接“樞紐節(jié)點”的網絡,這些樞紐節(jié)點將一個區(qū)域的需要集中起來,以此保證節(jié)點A和節(jié)點B之間的往來是“滿負荷”的、經濟的和可持續(xù)的。這種解決方法注定只能忽略掉“最后一公里”的往來需求——客戶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從家門到“樞紐節(jié)點”的運輸問題。

我們可以嘗試做個小實驗,站在物流公司老板的位置上思考這個難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