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因受到袁世凱的愚弄,以違犯規(guī)定為名治了樸定陽的罪,之后的繼任者因此都裹足不前,有的借故規(guī)避,有的中道而回,都以樸定陽為前車之鑒,至于那些后來被派出去的使臣也是這樣。所以,在這之后的幾年內,朝鮮都沒有出使的使臣,由此可見,清朝對朝鮮的脅迫是多么厲害。
朝鮮的關稅都是李鴻章派西方人去征收的,這些負責征稅的西方人薪資極高,一個月的工資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朝鮮欠西方人的薪資已經累計到了數萬元,但朝鮮的財政又被清朝所把持,朝鮮不能自主,其窘態(tài)自不待言。當時有一個征收仁川稅收的西方人,契約將滿,朝鮮想將其辭去,請我日本國幫忙聘請一個叫尼信的英國人來接替,并請求尼信在倫敦代朝鮮招募200萬的債券,朝鮮準備以海關做抵押,清償積累的欠債。事情已經商議成功了,但袁世凱偵探到了這個消息,于是他多方阻撓,破壞了朝、日兩國的商議,而且還說朝鮮海關的管理權屬于清朝,不能抵押。英國人尼信詰問朝鮮,朝鮮說并無此事。尼信就請朝鮮印發(fā)公債票,他要帶往美國去銷售。袁世凱先是發(fā)電報給美國公使,說朝鮮印發(fā)的公債票可能不是出自朝鮮政府,因為朝鮮一直以來使用的貨幣都是非常清楚的,而唯獨這種公債票沒有見過,肯定是朝鮮的一些小人偽造的。再加上朝鮮的海關管理權屬于清朝,清朝不承認朝鮮以海關作為抵押進行的借貸。這封電報到了美國,哪還有人敢買朝鮮的債票呢!尼信返回朝鮮后,詰問朝鮮,朝鮮于是向袁世凱詢問原委。袁世凱說:“貴國既不訓練軍隊,又不籌集軍餉,為什么要貸這筆巨款呢?如果真的急需的話,我可以給您貸些利息較低的貸款,這樣貴國也能少受別國的剝削。但是若要我貸款,貴國需要說明用途,如果沒有什么實在的用途而去發(fā)行國債,我認為這種做法不可取。別人不關心貴國的存亡,所以替您賣國債,只不過是投您所好罷了,而我實在不忍心這么做呀?!背r貸款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償還清朝和西方人的工資,聽了袁世凱這番話,也只能是無可奈何。
這年九月,朝鮮的太妃去世了。朝鮮和清朝之間有一種野蠻的禮節(jié),這種禮節(jié)就是如果朝鮮的皇族去世,朝鮮要給清廷發(fā)訃告,清朝派專人前去吊唁,韓王需要到郊外去行郊迎天使之禮。韓王想免去這種野蠻的禮節(jié),先派人去和袁世凱商量,說朝鮮國庫嚴重虧空,無力供應清朝專使的來臨,所以清朝吊唁的使節(jié)最好就不要派了。袁世凱堅決不同意。袁世凱正想借此顯示清朝的威風,于是回答說君主國和藩屬國之間本就是休戚相關的,兩者之間所有的禮節(jié)都是記載在典章上,數百年來人們都是照做而沒有廢棄,哪有藩屬國有大喪而我們不去吊唁的道理呢?朝鮮知道和袁世凱也商量不出什么結果,只能派遣使者到清朝去發(fā)訃告,想借此時機請求清政府不要派使者前去吊唁。清政府就此事先是和李鴻章進行了商議,李鴻章又給袁世凱發(fā)了電報征詢他的意見。袁世凱回信說:“我揣摩朝鮮的意思并不是為了免去吊唁的使者,而是想逃避郊迎禮,朝鮮的財政匱乏是本來就有的事情,但是朝鮮一直儲存有接待吊唁使者的款項,現(xiàn)在已經積累到了數十萬,沒有錢只是借口,我們萬萬不能答應朝鮮的要求。在朝鮮看來,他們是怕自己承認朝鮮是清朝的藩屬國,而被各國羞辱,但是在我們看來,此舉正是為了證明我們君主國對藩屬國的情誼?!庇谑?,李鴻章就按著袁世凱電報的意思回復了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