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生報國:何思源傳》第三章 冠蓋京華(22)

書生報國:何思源傳 作者:石耿立


3.風雨五四

從1840年的中英《南京條約》到1910年《辛丑條約》,清政府在屢次交涉中華民族權益的外交場合,留下的都是痛苦和無奈。中華民國建立了,從袁世凱到北洋軍政府,這種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

1918年11月11日凌晨5時,德國代表團在巴黎東北部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車廂里,接受了協(xié)約國提出的停戰(zhàn)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宣告結束。中國政府也是屬于協(xié)約國一方的戰(zhàn)勝國,只不過沒有派遣軍隊參戰(zhàn),只是讓一些農(nóng)民出身的華工在法國挖戰(zhàn)壕,但勝利的消息傳來,大總統(tǒng)徐世昌還是率文武百官和各國公使舉行閱兵。11月14日至16日,北京各高校放假三日慶祝,北京大學在天安門前搭起臺子,進行演講。中國人在鴉片戰(zhàn)爭后次次吃敗仗,中國這次勝利了,人們想借此機會收回以前失去的利益,特別是被德國侵占的利益。蔡元培說:“現(xiàn)在世界大戰(zhàn)的結果,協(xié)約國占了勝利,定要把國際間一切不平等的黑暗主義都消滅了,另用光明主義來代替他?!碑敃r有一句話:公理戰(zhàn)勝了強權!

于是,人們把在北京東單立的克林德碑這個中華民族的恥辱改為“公理戰(zhàn)勝”,遷移到中央公園。

克林德是德國駐華大使,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槍殺,這成了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借口。在《辛丑條約》中第一款就是對克林德被殺賠禮道歉。并且克林德碑文鐫刻的是清政府對克林德的吹捧“德國使臣克林德,秉性和平,辦理兩國交涉諸務,猶為朕心所深信。乃本年五月,義和拳匪闌入京師,兵民交訌,竟至被戕殞命?!边@是記錄中華民族恥辱的碑記,中國成了戰(zhàn)勝國,怎能不把它摧毀呢?陳獨秀描寫克林德碑被拆毀時人們興奮的心情:“萬種歡愉聲中,第一歡愉之聲,便是‘好了,好了,庚子以來舉國蒙羞的石頭牌坊,已經(jīng)拆毀了’?!?/p>

公理真的戰(zhàn)勝強權了嗎?中國是戰(zhàn)勝國,自然要把被德國侵占的領土要回了。戰(zhàn)敗國的特權應該被收回,人們要求在召開的巴黎和會上提出“還我青島”的提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