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歷史的灰影:吳起傳》第一章 幼年以及那個社會(13)

歷史的灰影:吳起傳 作者:石岱


第一,不茍同權(quán)貴的君子品格

《韓詩外傳》卷一記,曾參為養(yǎng)活父母仕于莒,曾當過“得粟三秉”的官職。雖有從政經(jīng)歷,但綜觀其一生,仍然是一個孔子式的知識分子形象。其根源在于他那盡守禮約、躬守孝道、不茍同權(quán)貴的思想品格。他曾聲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薄叭室詾榧喝?,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泰伯》)

這種“以仁為己任”“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的大丈夫氣概,實際上并不亞于日后的孟子,甚至從這一點看,似乎可以預(yù)示孟子精神的出現(xiàn)。以這種精神氣概為向?qū)?,便使人很難想象他會持有做官從政、茍合政治權(quán)勢的貪婪要求。與《莊子?讓王》篇中所述見義忘利,安貧樂道的形象是一致的:“曾子居衛(wèi),溫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曳縱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聲。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yǎng)志者忘形,養(yǎng)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p>

在“志”與“道”面前,形、利、心皆可忘記,政權(quán)官位又算得了什么呢?《說苑·立節(jié)》載:“曾子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曾參辭而不受。為什么呢?他說:“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顯然,他在與政治權(quán)勢的交往中保持著無私無畏、議而不從的態(tài)度。難怪《韓詩外傳》說曾參五十歲時,“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應(yīng)命?!鄙踔翆ΜF(xiàn)實政治進行無情的揭露與鞭撻,孟氏使陽膚為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保ā墩撜Z·子張》)“上失其道”,可以說是曾參對現(xiàn)實政治形勢總的批評性的看法。在當時“禮崩樂壞”的形勢面前,曾參的態(tài)度是“天下有道,則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無道,則衡言不革;諸侯不聽,則不干其士;聽而不賢,則不踐其朝”(《大戴禮記·解詁》)。不屈從、不茍合、剛直不阿清醒處世的君子品格——這基本上可以說是原始儒家對待政治權(quán)勢的正面態(tài)度與做人的基本原則。雖然不必一定卷入現(xiàn)實政治的漩渦,但一定清醒地保留著對專制政權(quán)的批評權(quán)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