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以前,曹州人去江南販絲綢,去江西運細瓷,也都是由水路轉運河,經濟南到北京、天津。劉鶚《老殘游記》里,記載老殘從濟南到曹州府就是從濟南洛口坐船一直上行,到今天的鄄城董口上的岸。當時曹州所屬的黃河沿岸是名極一時的水旱大碼頭。那年月,日日夜夜,曹州11個縣的土貨大都從水路轉運。當時曹州府有72條大街,街上牌坊林立;有366家叫得響的貨棧,運出去的是棉花、小麥、羊肉、山楂、柿餅、牡丹、木材,運回來的是食鹽、堿面、布匹、絲綢、鍋碗、陶瓷、煙卷、火紙、硝磺。
歷史是多么榮耀,但是一切“俱往矣”之后,山東人來曹州的漸少,國人知道的更少。外面的世界愈是繁華,曹州便愈是顯得古老、落后,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這塊地方保持了自己特有的神秘。洋人在上海、青島生活得滋潤,而在此地卻爆發(fā)了“巨野教案”,殺洋人、扒教堂、砍電線桿子。義和團最初也起自曹州的大刀會,于是就會聽到各種各樣對曹州的議論了。有人說那里是天下最貧困的地方,土是貧瘠,水是湍急,屋頂上面蹲著朝天吼,像是吶喊。但有人又說那里是絕好的牡丹公園,土里長牡丹猶如長草。屋后是扶疏的木瓜,門前是妖嬈的牡丹,再就是花椒籬笆、青石碾盤,莊后有河,村邊有坑,水中又有魚,不用垂釣,用盆往外潑水便可捕獲。
有人說曹州黃土厚是厚矣,但是苦薄,人一年到頭吃不上一頓白面饃饃。紅白喜事,席面上紅蘿卜端上,白蘿卜撤下。逢著大年,家家樂得蒸饃,卻還是一斗白麥細粉,五升白包谷粗面,摻和而蒸,以誰家饃炸裂甚者為佳。一年四季,五谷為六,瓜菜為四,尤其到了冬日,各家以雙手摟不過來的大甕腌制醬豆蘿卜,或者挖窖,或是長的或是圓的,窖一窯紅薯,然后是粉條是白菜是辣椒面糊,一個冬天也便過去了。